努力在體制內維護多元,我要被張慶信圈粉了!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當我看到張慶信又一次被罵上熱搜,我心裡其實有一種既熟悉又複雜的感覺。熟悉,是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他被保守派群起攻之;複雜,是因為這樣的畫面,其實正反映了馬來西亞社會在文化、宗教與政治之間那條越來越模糊的分界線。 這次的起因,只不過是一場旅遊業的慶功宴。幾張照片裡,有人舉著酒杯,有人手中拿著紅酒或啤酒,就這樣,一場本來屬於商業慶典的活動,被放大成宗教爭議,被政治化成道德審判,甚至被要求「開除部長職務」。如果我們從政治的角度冷靜看,其實這場風波並非真的關於酒,而是關於「誰有資格定義道德」這個更深層的問題。 張慶信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裡,其實一直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灰色地帶行走。身為聯合政府的旅遊部長,他運作的環境中,有一條憲法層面的現實:那就是伊斯蘭被確立為聯邦宗教,宗教議題在公共政策裡具有特別敏感性。這意味著,每當涉及文化、娛樂、飲食或旅遊推廣活動時,他都必須在尊重宗教情感與推動多元文化之間,尋找一個極其微妙的平衡點。。 這其實是馬來西亞政治最困難的部分——我們的體制要求多元,但社會輿論卻常常在一瞬間變得單一。 從去年開始,張慶信就不斷地在為文化多樣性踩線。當他為肉骨茶辯護時,說「這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不應該因為宗教理由而被排斥」,他被罵;當他推動開放的旅遊政策時,鼓勵夜市、娛樂活動帶動經濟,他又被罵。如今,一場私人企業贊助的酒宴,他再一次被推上火線。 這種現象讓我想起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在馬來西亞,做一個「務實的部長」和「政治上安全的部長」,到底可不可以是同一個人? 面對這次的群起圍攻。他公開澄清說,這場活動不是政府出錢的,是業界自己辦的;他還主動邀請批評者去查帳單,證明沒有一分公帑被花在酒上。這樣的透明,其實正是政治應該有的態度。 可是你會發現,整個輿論的焦點卻完全不在「是否濫用公帑」上,而是在「酒」這個符號。這就顯示出馬來西亞的政治正在被象徵所綁架——一個象徵性的杯子,就能讓人忘記整個產業的努力、外資的投入、以及數以千計旅遊從業者的辛勞。 而最諷刺的是,這些批評者所代表的政黨,本身也長期仰賴煙酒稅、博彩稅作為政府財源。正如前法務部長再益依布拉欣所說的:「政府每年從所謂‘罪惡稅’中賺取六到八十億令吉,但當有人在晚宴上舉杯,他們卻突然變得聖潔起來。」這樣的選擇性憤怒,說穿了不是宗教的問題,而是政治所有權的問題——誰能以伊斯蘭的名義去指責他人,誰就能奪得道德制高點。 旅遊業向來是一個多元、開放、全球化的產業。當我們邀請外國投資者、航空公司、旅遊代理、甚至酒店品牌來馬來西亞合作時,他們帶來的不只是資金,更是一整套生活方式與文化習慣。而一個成熟的國家,應該懂得在尊重宗教的同時,也包容世界的多樣性。這並不是要求誰去喝酒,而是要求政府不要把別人的文化視為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