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峰會又登场. 川普,李強都來了!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這幾天吉隆坡的安全戒備突然升級,飯店外頭的警察、路障多了起來,原因很簡單——第47屆東盟峰會,就要在馬來西亞登場了。很多人聽到「東盟峰會」就覺得怎麼又來了,五月的時候不是開過一次了嗎?今天就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同時帶大家一起看看這一屆的峰會有什麼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 首先今年為什麼要辦「兩次」峰會?很多人問:「不是一場就好了嗎?為什麼要搞到5月一次、10月又一次?是不是勞民傷財?」這問題其實很合理。事實上,這並不是重複浪費,而是東盟制度設計裡的「雙峰會制」。根據東盟章程,每個輪值主席國在任期內通常會舉辦兩輪領袖級會議——上半年一場,下半年一場。5月的那一場主要是「中期檢討」或「議程設定」,等於先把題目定出來,初步確立方向;而10月的這一場,才是「成果展示」和「落實簽署」的階段。 以今年為例,馬來西亞是輪值主席國,所以5月那一場第46屆峰會,焦點是設定主題「包容與永續」,同時確立幾項後續要推進的重大議題,比如東帝汶的正式入會程序、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3.0版本的談判框架、還有南海行為準則談判的技術日程。那10月這一場,也就是第47屆峰會,才是實際讓這些議題「落地」的時刻。你可以把它想成:5月是期中考、10月是期末考。 另外一個差別是規模。5月的會議主要是東盟十國內部的首腦討論,算是「家庭會議」;10月這一場則是開放給「對話夥伴」,也就是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紐西蘭這些主要合作國家參與。所以10月這場峰會的陣容更大,甚至有超過30位世界級領袖同場出席。美國總統川普確認會來,中國則由李強率團。外界預料他們會在場邊舉行雙邊會談,也可能見證泰國和柬埔寨的停火協議。你看,這已經不只是東盟內部事,而是一場全球級的外交舞台。 那為什麼選在馬來西亞?因為這是我們的輪值主席年。輪值主席國每十年才會輪到一次,對任何政府來說都是展現外交能力的黃金時刻。主場外交這件事,做得好可以加分,做不好就會被國內輿論罵浪費公帑。也因此,這次的籌備從安保、交通、媒體接待到場館佈置,馬來西亞政府投入相當大。 有人就問:「這樣搞兩次,不是很浪費嗎?」老實說,這問題有兩面。從成本來看,當然貴。交通封路、動員警力、住宿接待、場館佈置、外賓交通,少說也要幾千萬令吉。但從制度面看,這是東盟章程規定的程序,不辦不行。再加上峰會本身能帶動外資關注、媒體曝光、旅遊需求,部分支出其實會被消化回來。所以這要看成果能不能配得上成本。如果最後簽成協議、拿到投資,對國家形象與企業都是長遠回報;但如果開完會只剩一堆宣言,那的確會被罵勞民傷財。 那說回正題——這次第47屆峰會到底在談什麼?首先是「東帝汶入會」。這是歷史性的一步。這個只有一百多萬人口的國家,在東盟觀察員身份十多年,終於要正式成為第11個成員。這不只是禮節,還意味著東盟要思考如何幫助弱勢成員融入體系,比如人力發展、貿易接軌、數位化等等。 第二個焦點,是「經貿」。峰會將討論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3.0,也就是ACFTA 3.0版本。這份協定被形容為東盟應對全球關稅戰、重建供應鏈穩定的關鍵。裡面會新增「數位貿易」「綠色經濟」「包容性發展」等新章節,讓東盟更貼近現代貿易結構。對馬來西亞來說, 能穩定電子業出口,也能吸引製造業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