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9月3日星期三,這支影片,我們來談過去一週席捲整個印尼的全國性示威。從起因、擴散到失控,再到馬來西亞民間發起的聲援行動,更重要的,我會聚焦一個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為什麼印尼警察會在這一波事件裡「失守」,讓議會大樓被縱火、一些部長與國會議員的住家被洗劫?讓我們開始吧。 先把時間線拉直。整件事的導火線,是國會議員名義上的「住房津貼」與其他福利的爭議。媒體披露,每位眾議院議員每月可多領大約5,000萬印尼盾,折合大約3,000多美元,而這個數字接近雅加達最低工資的十倍。你可以想像,在經濟壓力升高、生活成本上漲、教育與地方補助縮減的背景下,這個消息很快的在社群上炸開,輿論的焦點就變成:政府一面推緊縮,一面讓議員們維持高福利。從25日開始,抗議聲浪迅速席捲全印尼的各大城市。 8月29日晚上,發生了一宗將情緒從「憤怒」推到「失控」的關鍵悲劇。在雅加達街頭示威衝突中,一名21歲的外送騎士阿梵(Affan Kurniawan)在眾目睽睽下遭鎮暴車撞死。現場畫面與消息傳開之後,原本就對特權與不平等不滿的社會情緒瞬間爆表,警民對立急速升溫。之後幾晚,在雅加達與其他城市,我們看到衝擊警局、包圍機動警察總部、公共設施起火的畫面一個接一個。這是整個局勢的重要拐點。 這一輪動亂中,地方議會建築被攻擊的案例「遍地開花」,成為這波抗議最觸目驚心的場景之一。整體死亡人數的統計隨報導時間不同,現在主流媒體給出的範圍落在至少6到8人之間,另有數百人受傷與上千人被捕。 另一個震撼印尼中產階級的畫面,是「權勢人物的家也守不住」。印尼財政部長的住家在週末遭成群的示威者闖入洗劫,現場一度需要軍方進駐管制;有些在輿論上失言或替津貼辯護的議員,他們的住家車庫、門面也被砸爛。 說到這裡,你會問:為什麼警察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失守」呢?為什麼會出現「議會被燒、權貴住家被洗劫甚至警局也守不住」這種情景?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戰線過長、節點太多。這不是單一城市的衝突,而是同時間在多個省會、港口城市、大學城點燃的集體行動。從雅加達到萬隆、泗水、馬加薩,再到加里曼丹、蘇門答臘的城市,幾乎每晚都有集會與騷亂事件同時發生,這會直接造成警力調度的「薄化」。你要顧議會、要顧警局、還要顧政要住宅與交通樞紐,任何一個點被攻破,場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第二,執法正當性的崩塌。外送騎士死亡案在心理上重創了警方的威信,讓現場指令的「威嚇力」形同虛設,當龐大的群眾不再退讓,同時把警方視為對立面。而警察又擔心製造第二宗死亡事件,那麼他們的震攝力在示威者面前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情境轉換太快、行動碎片化。你會看到今天是和平集結,半小時後變成衝撞、再半小時後轉成四散的小群體到處點火、丟擲汽油彈;這種「游擊化」讓傳統的大兵力陣地部署很難有效應對。路透與半島的現場報導多次提到,警方一面要保護機構、一面要自保,衝突的密度與頻率遠高於以往,這是現場崩盤的直接成因。 還有第四點,比較結構性的:印尼的群眾運動基因很強,學生是歷史上推動民主進程的重要力量。當學生聯盟、工會、外送與網約平台的騎士們一起「同框」時,它自帶的動員能力與現場彈性的力量是很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