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個人評論

KLCC 巴勒斯坦旗幟風波:安全管理還是言論壓制?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要談的話題,恐怕會踩到很多人的神經,因為它發生在我們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雙子塔底下的 Suria KLCC 購物廣場。上週末,一場聲援巴勒斯坦的遊行結束後,有人帶著巴勒斯坦旗幟進入商場,結果和保安隊伍發生衝突,畫面上傳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認為這是打壓聲援巴勒斯坦的自由,也有人覺得這些示威者越界了,影響了公共秩序。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開始前先來一段公民科普。什麼是私人產權?什麼是公共空間?很多人以為,只要是一個開放的商場,就等於公共空間。但法律上,它其實屬於私人產業,業主和管理層有權制定規則,禁止不合規的行為。舉個例子,你不能在商場裡隨便舉辦集會,也不能帶潛在危險物品進入,否則保安有權干預。這就是私人產權的基本保障。相反,像獨立廣場那樣的地方,才是真正屬於公共空間,允許更大的政治表達自由。這是很多人混淆的地方。 回到 KLCC 的事件。那天,示威群眾已經完成了在外圍的遊行,本來活動也圓滿結束。但有人選擇帶著木杆插著的巴勒斯坦旗走進商場,這立刻引發了保安的攔阻。畫面中前國會議員蔡添強出面協助,結果被保安制服,場面一度混亂。對於支持巴勒斯坦的 NGO,例如 BDS…

Read MoreKLCC 巴勒斯坦旗幟風波:安全管理還是言論壓制?

國債真相,我們到底跟誰借錢?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9月4日星期四,明天是假期,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馬來西亞的國債問題。新聞上你常常看到的數字是:馬來西亞的債務佔GDP的64%,總額1.3兆令吉,講人話就是我們收入的有超過一半都要拿去還債。還有所謂的法定上限。可是啊,這些「天花板」的數字,往往只是政治的表象。真正要緊的,不是天花板有多高,而是我們腳下的地板有多穩。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我們扣掉利息開銷、還債的義務、再加上家庭的生活壓力之後,政府到底還有多少真正的財政空間?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借一塊錢,到底換來了什麼? 今天這個影片我會分成四個部分來談:首先是數字背後的迷思,接著是為什麼我們會掉入債務陷阱,再來是我們到底是跟誰借錢,最後則是國際比較與可能的出路。 這些年,債務常常被講成兩個極端:要嘛說債就是原罪,欠債就是壞事;要嘛說債就是美德,因為能讓經濟動起來。但我覺得,債務其實是一個選擇。真正的考驗,不在於借不借錢,而在於借來的錢到底用在什麼地方。 如果是用來救爛攤子,補貼那些不透明的擔保,或是餵養低效益的官聯公司,這種債就是在掏空國庫,讓人民失去信任。但如果是拿來發展戰略科技,投資糧食安全,或是發行綠色主權債券,這些錢就能變成長遠的韌性和回報。債務本身不是敵人,沒有紀律才是。 你去看馬來西亞的債務走勢,其實不是爆炸式的,而是「棘輪效應」——每一次危機都把債務拉高到一個新平台,然後就卡在那裡,下不來。什麼是棘輪效應?就像那種只能單方向轉動的齒輪,債務每次危機後只會往上升,不會掉回來。一次金融風暴、一場疫情,政府都加債救市;危機過去後,債務卻維持在新高點。久而久之,債務就像爬樓梯一樣,一層比一層高,但永遠不會往下走。自從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連石油繁榮的好日子都還是赤字,代表我們的結構性問題早就根深蒂固了。所以,別被「上限」騙了,我們真正面對的是「空間越來越窄」。 而且,利息開銷佔據財政收入的比例越來越大,以前的擔保債務還要不斷滾存,加上人民生活成本壓力和補貼改革的挑戰,政府根本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揮霍的餘地了。每一塊新借來的錢,都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它的後果是什麼? 那麼,為什麼馬來西亞會掉進這樣的陷阱?原因有三個。第一是制度設計。我們的財政規則只停留在「債務上限」這種數字遊戲,每逢危機就調高上限,甚至用「脫表擔保」來掩蓋。什麼是脫表擔保?簡單來說,就是把債務隱藏在帳面之外。政府不直接借錢,而是讓官聯公司或特別目的公司(SPV)去貸款,政府再做擔保。表面上不算進國家債務,但最後一旦公司還不起,還是要人民買單。比如我們熟悉的 1MDB 醜聞,玩得就是這套遊戲。。 這種做法短期內掩蓋了問題,但長期下來就形成棘輪效應,債務只會越滾越大。第二是政治文化。政府習慣用花錢解決政治問題,從補貼、現金援助到官聯公司,往往服務的是短期選票利益,而不是長期國家利益。補貼更成了誰都不敢碰的政治紅線。第三是經濟結構。長年依賴石油天然氣,但我們不像挪威或智利建立主權基金,而是直接花掉。結果就是,一旦油價下跌,財政馬上出現缺口。這三大原因,加上短視的政治週期,讓我們一步步走入今天的陷阱。…

Read More國債真相,我們到底跟誰借錢?

印尼街頭抗議失控,警察守不住的原因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9月3日星期三,這支影片,我們來談過去一週席捲整個印尼的全國性示威。從起因、擴散到失控,再到馬來西亞民間發起的聲援行動,更重要的,我會聚焦一個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為什麼印尼警察會在這一波事件裡「失守」,讓議會大樓被縱火、一些部長與國會議員的住家被洗劫?讓我們開始吧。 先把時間線拉直。整件事的導火線,是國會議員名義上的「住房津貼」與其他福利的爭議。媒體披露,每位眾議院議員每月可多領大約5,000萬印尼盾,折合大約3,000多美元,而這個數字接近雅加達最低工資的十倍。你可以想像,在經濟壓力升高、生活成本上漲、教育與地方補助縮減的背景下,這個消息很快的在社群上炸開,輿論的焦點就變成:政府一面推緊縮,一面讓議員們維持高福利。從25日開始,抗議聲浪迅速席捲全印尼的各大城市。 8月29日晚上,發生了一宗將情緒從「憤怒」推到「失控」的關鍵悲劇。在雅加達街頭示威衝突中,一名21歲的外送騎士阿梵(Affan Kurniawan)在眾目睽睽下遭鎮暴車撞死。現場畫面與消息傳開之後,原本就對特權與不平等不滿的社會情緒瞬間爆表,警民對立急速升溫。之後幾晚,在雅加達與其他城市,我們看到衝擊警局、包圍機動警察總部、公共設施起火的畫面一個接一個。這是整個局勢的重要拐點。 這一輪動亂中,地方議會建築被攻擊的案例「遍地開花」,成為這波抗議最觸目驚心的場景之一。整體死亡人數的統計隨報導時間不同,現在主流媒體給出的範圍落在至少6到8人之間,另有數百人受傷與上千人被捕。 另一個震撼印尼中產階級的畫面,是「權勢人物的家也守不住」。印尼財政部長的住家在週末遭成群的示威者闖入洗劫,現場一度需要軍方進駐管制;有些在輿論上失言或替津貼辯護的議員,他們的住家車庫、門面也被砸爛。 說到這裡,你會問:為什麼警察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失守」呢?為什麼會出現「議會被燒、權貴住家被洗劫甚至警局也守不住」這種情景?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戰線過長、節點太多。這不是單一城市的衝突,而是同時間在多個省會、港口城市、大學城點燃的集體行動。從雅加達到萬隆、泗水、馬加薩,再到加里曼丹、蘇門答臘的城市,幾乎每晚都有集會與騷亂事件同時發生,這會直接造成警力調度的「薄化」。你要顧議會、要顧警局、還要顧政要住宅與交通樞紐,任何一個點被攻破,場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第二,執法正當性的崩塌。外送騎士死亡案在心理上重創了警方的威信,讓現場指令的「威嚇力」形同虛設,當龐大的群眾不再退讓,同時把警方視為對立面。而警察又擔心製造第二宗死亡事件,那麼他們的震攝力在示威者面前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情境轉換太快、行動碎片化。你會看到今天是和平集結,半小時後變成衝撞、再半小時後轉成四散的小群體到處點火、丟擲汽油彈;這種「游擊化」讓傳統的大兵力陣地部署很難有效應對。路透與半島的現場報導多次提到,警方一面要保護機構、一面要自保,衝突的密度與頻率遠高於以往,這是現場崩盤的直接成因。 還有第四點,比較結構性的:印尼的群眾運動基因很強,學生是歷史上推動民主進程的重要力量。當學生聯盟、工會、外送與網約平台的騎士們一起「同框」時,它自帶的動員能力與現場彈性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Read More印尼街頭抗議失控,警察守不住的原因

MyKasih系統首日崩潰,政府還要重複多少次錯誤?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要談的,是一場讓人民又期待又失望的公共政策執行案例——政府在國慶日首度發放的 SARA 愛心援助金,首日竟然因為 MyKasih 系統全面當機而陷入混亂。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小故障,而是一次把制度缺陷攤在陽光下的集體翻車。 先還原一下現場。8月31日一早,超市和便利店人潮洶湧,大家推著滿滿的手推車,準備用這100令吉援助金買米買油。結果刷卡無法使用,系統不是延遲就是癱瘓。有人排了兩個小時最後空手而回,有老人家甚至坐在地上等候。這一幕幕,讓原本應該減輕壓力的補貼政策,瞬間變成了社會的笑話。 財政部和 MyKasih 基金會急忙出來道歉,說是需求量太大,超乎預期。但問題是:難道政府事前不知道會有2000多萬人同時想用這筆錢嗎?難道沒有人做壓力測試?難道沒想到國慶日放假,大家更可能集中採購?這種「無法預料」的理由,根本說不過去。說白了,就是準備不足。 更讓人憤怒的是,這不是第一次我們看到「宣布政策很漂亮,執行卻是一團糟」。從…

Read MoreMyKasih系統首日崩潰,政府還要重複多少次錯誤?

輪到我家了?!快樂花園居民心聲,要公園不要公寓!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8月28日星期四,今天要談的話題,對我來說特別切身,因為發生地點就在我住家附近—Happy Garden 的前污水處理廠空地,也就是 Lot 44432。最近,這塊土地忽然成為發展商打主意的對象。開始有人來探問居民,說要不要建體育館、要不要美食中心,甚至有人打聽能不能發展成公寓。這個消息一傳出,整個社區都炸開了鍋。居民的共同心聲很簡單:我們不要再多一個製造交通擁堵的設施,我們要的是一片真正屬於大家的綠肺一個休閒的公園。 先來一段「公民科普」。什麼是《吉隆坡地方計劃 2040》(KLLP2040)?簡單來說,它是市政局 DBKL 制定的一份未來十五年的土地用途規劃,把哪些地能蓋公寓、哪些地能做商業、哪些地能保留為綠地,都規劃進去。而 Happy…

Read More輪到我家了?!快樂花園居民心聲,要公園不要公寓!

倪可敏硬推-都市更新法!誰是最大的贏家?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我們要來談一談最近在馬來西亞國會即將進行二讀的《都市更新法案》。這個課題其實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因為它不僅涉及房子要不要被重建,還涉及我們的居住權、財產權,甚至社區的存續。這部影片會分成三個部分包括法案的背景,贊成和反對的立場,以及在政治上朝野兩黨的對這個法案的博弈。先說我的立場啊,我是反對這個法案的。理由我會在最後和大家解釋。 開始前先來講一下這個法案的背景。大家知道,我們國內很多住宅區是幾十年前建起來的,像是早期的人民組屋、廉價公寓,這些建築現在普遍面對結構老化、電線水管失修,甚至有些樓已經被工程師判定不安全了。按照現行法律,要重建這些舊區,必須要百分之百業主同意。大家想像一下,一棟樓有幾百個單位,只要一兩個人不同意,就整個計劃卡住,這幾十年來也導致很多破舊社區無法更新。 所以政府才提出了這部《都市更新法案》。住房及地方政府部長倪可敏說,馬來西亞需要一部新的法律來推動城市更新。法案的目標是讓老區能夠重新發展,不只是換新樓,還要改善市容、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也符合永續發展的方向。 那麼,這部法案的內容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它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法律框架,涵蓋從規劃、業主同意、發展商選定、居民補償安置,一直到糾紛調解的機制。核心的改變是同意門檻:如果樓齡超過30年,需要75%業主同意就可以推動重建;樓齡30年以下的則是80%;如果是廢棄或被判定不安全的建築,甚至只要51%同意就能重建。這跟以往要百分之百一致相比,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同時,州政府或者聯邦直轄區的部長有權把某些地區劃定為「都市翻新区」。一旦被劃定,24個月內必須委任發展商來執行。而且如果剩下的少數業主不同意,政府可以動用《土地徵用法》強制收購。這部分就成為最大的爭議點之一。 當然,法案裡面也有保障居民的條文。發展商必須提供「不低於原有條件」的新單位,讓原居民可以選擇回遷。法令還設有都市更新調解委員會,成員包括律師、規劃師、學者,來監督過程是否公平透明。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立場。對發展商來說,這個法案是利好消息。因為門檻降低,他們更容易推動重建,能夠把舊的低密度組屋,變成高密度的新公寓,多賣上千個新單位,利潤空間很大。當然,發展商也要承擔給居民補償和安置的責任。 對居民來說,心情就比較複雜。一方面,住在又舊又破的組屋,確實希望能換一間新的、更安全的房子。但另一方面,他們擔心被迫搬遷,補償不夠,或者新屋管理費太高負擔不起。有些居民還說,發展商上門游說,導致社區分裂,一部分人想搬走,一部分人堅持留下,搞到鄰居之間關係緊張。 地方和州政府也有意見。因為土地和城市規劃是州政府的權限,但現在法案賦予聯邦部長更大權力,尤其是在直轄區,可能會被認為是中央集權,侵犯了州的自治權。國盟執政的吉蘭丹、登嘉樓、吉打、玻璃市四個州就聯合反對,認為這部法案是聯邦越權。 再來說說社會上的爭議。第一,大多數居民團體覺得同意門檻太低,尤其是51%這個數字,他們認為等於是強迫剩下的居民交出產權,違反憲法對私有財產的保障。第二,補償細節不清楚,搬遷費用、過渡安置怎麼處理都沒有明確保障。第三,重建之後生活成本可能大幅上升,例如新公寓管理費更高,原本低收入的住戶可能根本住不起。還有,很多老社區是有凝聚力的,一旦被迫分散,社會網絡也就被拆散了。…

Read More倪可敏硬推-都市更新法!誰是最大的贏家?

國防爛到國家元首都看不下去!改革刻不刻不容緩?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8月26日星期二,距離國慶日只剩幾天,這個時候,有一件事特別值得我們認真想一想——一個國家的尊嚴,真的不是靠放放煙火、升升旗、喊喊口號就能撐起來的。說到底,要靠的是紮實的製度、國防,還有真正的安全。今天我要講的,就是我們國家元首最近公開痛批的那個「荒謬」軍購案——他老人家親自出手,擋下了老舊黑鷹直升機的交易。這背後藏著的,才是真正關係到馬來西亞未來的大問題。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給大家科普,根據憲法,我們的最高元首不只是像徵性的國家領袖,他其實也是全國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雖然日常國防政策和軍購決策是由政府和國防部負責,但國家元首一旦公開表態,份量就非常重—因為這不再是政黨之間的口水戰,而是國家最高象徵直接對國防系統發出的警告!這次蘇丹依布拉欣陛下就罕見發火,公開說“不要再買那些荒唐又不合用的裝備”,還直接點名舊黑鷹是“飛行棺材”。這話一出,軍方馬上退縮,幾天內就宣布取消合約。 在我看來,元首這次發聲絕不是偶然,更像是一記響亮的國慶警鐘。我們每年8月31日都在喊獨立、喊主權,但如果連軍隊用的都是過時裝備,還得靠別人的二手軍艦來撐場面,那這種「獨立」根本是紙上談兵。真正的主權,是要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海、空和國土,而不是等別人送退役巡邏艦來補漏洞。 回過頭來看這筆黑鷹交易-總價1億8700萬令吉,買四架已經用了超過30年的黑鷹,平均一架要4700萬。元首金口一開,交易就取消了。為什麼事情會搞成這樣?說穿了,就是國防採購早就被利益和人脈綁架了。蘇丹依布拉欣也直接講了,國防部裡面一堆所謂的“代理人”,很多根本是退役將領轉身變成軍火銷售,靠關係遊說,結果買來的東西又貴又慢又難用。這問題不是第一天了,以前我們買二手戰機就被笑是「飛行棺材」。 你說,這可恥嗎?我們的軍人每天在前線拼命訓練,結果給他們的卻是二手貨、不合格的裝備。去年霹靂海軍基地兩架直升機彩排時相撞,十條人命瞬間沒了;再早一個月,海事執法局的直升機直接墜海。這些只是意外嗎?不是,這是製度長期腐敗所付出的代價。 更諷刺的是,這些問題早就被爆出來過。去年的審計報告顯示,一個78億令吉的裝甲車計畫拖了超過兩年,承包商錢全拿了卻沒交車,違約罰款也沒執行。濱海戰鬥艦計畫從2011年搞到現在,已經花了60億,一艘船都沒看到。結果我們海軍還在用老掉牙的船,甚至要靠美國送我們一艘退役艦來撐場—這就是馬來西亞國防的現實。 元首這次龍顏大怒,不光是針對這一筆交易,而是對整個爛掉的製度。他之前就說過,五年前有人要花五百萬買一艘船給突擊隊用,他自己去市場一問,同樣的船不用兩百萬。他也提到2022年承諾要蓋的訓練泳池,到現在還是一片爛攤。這些細節都在告訴我們:這個系統已經爛到不能再拖了。 那你可能會問,安華政府怎麼說?安華自己在多哈論壇上也承認,馬來西亞沒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海域——尤其在美國指控我們變成伊朗石油的中轉站時。他等於公開告訴全世界:我們的國防根本是空殼。我不是說馬來西亞很有錢,但有限的預算還這樣亂花,等於是雙重打擊─既沒保護好主權,又浪費人民的稅金。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拿東協各國的數據來做個對比,看看我們的處境到底嚴不嚴重。根據最新區域資料,東協各國平均軍費大約維持在GDP的1.5%左右。新加坡是最突出的一個,軍事支出佔GDP高達2.7%,每年投入超過180億美元,技術水準在區域內遙遙領先。印尼的軍費約187億美元,佔GDP 0.8%到1%,越南約146億美元,泰國116億美元,菲律賓也有90億美元左右。而馬來西亞呢?我們的軍費大概是91億美元,佔GDP比例和區域平均差不多,約1.5%。看似不低,但問題是,錢花出去了,卻沒能換來像樣的裝備和戰力。這才是最致命的。跟新加坡、印尼相比,我們不只是錢比較少,而是錢用得更糟糕——這就是為什麼國家元首的批評顯得一針見血。…

Read More國防爛到國家元首都看不下去!改革刻不刻不容緩?

安華再撥1億援助加沙,大馬的道義還是奢侈?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8月25日星期一,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再度引發爭議的課題: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宣布,政府將再撥出1億令吉援助巴勒斯坦加沙。這件事一出,立即在社會上掀起不同的聲音。有人讚賞這是大馬長期堅守的道義立場,也有人批評在國內經濟壓力沉重的時刻,這樣的大手筆是否合時宜。在上次”國旗之亂”的影片中, 我有建議朱浩仁捐錢給加沙的難民以此達到平息眾怒的效果。 在底下就有很多人問為什麼要捐錢給加沙,今天就剛好籍著這個新聞,能把箇中的原因都講清楚。 在進入討論之前,先解答一個問題,你可能常聽到馬來西亞政府長期支持巴勒斯坦,但這不是一時的政治表態,而是一個延續數十年的外交傳統。自1974年起,馬來西亞就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並拒絕與以色列建交。原因很簡單:我國多數人口是穆斯林,巴勒斯坦議題在伊斯蘭世界具有高度象徵意義。這讓「支持巴勒斯坦」成為我國外交政策的長期基調。換句話說,不管哪個首相上台,都必須在這個議題上表態,因為它早已超越了黨派之爭,成為國家形象與道義的一部分。 回到新聞本身,安華是在「馬來西亞與加沙同在祈禱與祈福大會」上宣布這項撥款。他強調,這是繼兩年前的1億令吉後,再一次展現馬來西亞的堅定支持。除了政府出錢,他還呼籲企業界積極捐獻,共同籌集更多資金。這個活動規模不小,有來自多國代表參與,甚至還安排了人道船隊即將啟程前往加沙。對安華來說,這是一次對內對外的政治操作:對內展現他不忘巴勒斯坦的承諾,對外則鞏固馬來西亞在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角色。 那麼,支持這項撥款的人怎麼看呢?他們認為,這不只是金錢數字,而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國際聲明。當其他大國對巴勒斯坦保持沉默或只停留在口頭譴責時,大馬願意實際掏錢,這能加深我們在國際舞台上的道義形象。更重要的是,這筆錢象徵著馬來西亞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特別是在內塔尼亞胡政府被指「殘忍屠殺」無辜平民的背景下,這樣的聲援顯得格外有力量。支持者也會指出,這筆錢是「起始基金」,還需要企業和民眾響應,並不是全部靠政府單獨承擔。 但是,批評聲音同樣強烈。反對者最直接的質疑是:我們國內不是已經面臨嚴重的財政壓力嗎?電費機制剛剛調整,補貼制度也在改革,不少家庭正感受到生活成本的上升。這個時候,政府拿出1億援外,難免讓人覺得本末倒置。有些非政府組織甚至點名,批評配合這場嘉年華還辦了美食節,說這和加沙人民的困境完全脫節。對這些批評者來說,政府應該優先把資源放在國內,比如醫療、教育、基層福利,而不是大張旗鼓地對外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在這方面其實有一種「雙重壓力」。一方面,國內穆斯林群體普遍期待政府在巴勒斯坦議題上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國內多元族群也會以經濟現實來檢視政策,覺得這是「政治秀」。這就是為什麼這筆1億令吉的撥款會引發這麼大的討論。它觸及了我們對外政策的道德定位,也牽涉到國內民眾對政府財政優先次序的焦慮。 如果我們拉長歷史線來看,其實馬來西亞歷任首相幾乎都會在某些場合宣布對巴勒斯坦的支持,有時是援助金,有時是外交動作。安華這次的動作延續了這個傳統,但規模和宣傳的力度更大。他還在演講裡直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丧心病狂」,這樣的言辭在國際場合可能會顯得激烈,但在國內卻能引起情緒共鳴,尤其是穆斯林社群。換句話說,這也是一種「政治語言的雙重效果」。…

Read More安華再撥1億援助加沙,大馬的道義還是奢侈?

拉菲茲點名!法哈斯被捲入針襲案與探煤丑聞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要跟大家談一個名字,也許你最近常常聽到,但未必知道他到底是誰。他就是首相安華的前政治秘書——法哈斯。為什麼我要特別講這個人?因為在馬來西亞,突然暴富、突然拿到大項目的年輕人,不是沒有過,而我們都還記得劉特佐的故事。今天,我就要帶大家看看,這位法哈斯,他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劉特佐。 在開始之前,先和大家說什麼是「裙帶資本主義」?其實就是當政治權力和商業利益糾纏在一起時,決策不再是依據專業、公開的程序,而是靠關係、靠背景。當一個人因為是某某領袖的親信,就能突然間成為大企業家,拿到大項目,這個國家的制度就會開始腐蝕。這樣的結構不是只有在馬來西亞存在,很多國家都有,但問題在於,一旦這樣的人物沒有被檢驗,他可能會變成另一個「超級中間人」,甚至操縱到國家的資源。 回到這次的事件。大家還記得8月13日,拉菲茲的兒子在布城商場停車場遭到兩名黑衣人「針襲」的新聞嗎?當時全國震驚,因為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而是直指政治恐嚇。更恐怖的是,當晚拉菲茲的妻子還收到恐嚇簡訊:「安靜!若繼續,艾滋!」後面還加了三個注射器的表情。這種赤裸裸的威脅,不只是針對拉菲茲的家人,更是要他整個人閉嘴。 一開始大家都在猜:是不是牽涉前首相依斯邁沙比里?是不是跟前衛生部長凱里的醫療項目有關?結果拉菲茲這幾天自己出來澄清:不是。他說,真正的爆料人跟他談的,其實是關於法哈斯。 這裡我們就要認真問:誰是法哈斯?他不是什麼大企業傳奇人物,而是安華的前政治秘書。年紀不大,才四十出頭,卻已經在好幾家公司掛名,持股,也在商界活躍。更誇張的是,就在這個風波還沒結束之前,他還在檳城元首的壽辰封勳儀式上,被封為「拿督斯里」。你聽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眼熟?很多年前,劉特佐也是年紀輕輕,突然間變成名流、權貴的座上賓,大家都說他是「神童」、「奇才」,後來才知道,他是1MDB的核心掮客。 法哈斯的問題在哪裡?簡單講,就是「暴富得太快」。短時間內,他的名字就和沙巴的探煤准證扯上關係。親國盟的媒體《MalaysiaNow》甚至丟出了一堆文件和錄音,指控他持股的公司Bumi Suria,疑似拿到沙巴一大片森林保護區的探礦准證。這塊土地多大?七萬公頃!差不多是一個新加坡的三分之二。你可以想像嗎?這樣的資源,要是被一個政治人物的前秘書拿到手,會引發多大的質疑? 雖然沙巴當局事後都出來否認,說「沒有發出准證」,或者「對方申請後來被撤銷」。可是問題是,文件和錄音已經在網上流傳,這些不是空穴來風。輿論就開始問:到底有沒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申請流程?為什麼會有人在會議裡支持?這些疑點如果不查清楚,就會成為新的醜聞種子。 在野黨的反應也很快。無論是賽沙迪、阿旺哈欣,還是土團黨的議員,都在國會裡要求政府說清楚。賽沙迪甚至警告,如果政府一直不回應,人民就會自行下結論,而這個結論一定對政府不利。伊黨議員更直接,說這件事已經讓人民對安華政府失去信心。這不是隨口講的,因為大家還記得,當初安華上台,就是打著改革、透明、反貪的旗號。如果今天,他身邊的親信被爆出這樣的事,而政府選擇沉默,那改革的招牌就會崩掉。 我們再回頭看看輿論的氛圍。鬥士黨直接譏諷安華「雙標」,說反貪會可以去查馬哈迪、達因,但對一些年輕暴富的商人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裡所謂的「年輕商人」,大家心裡都知道,就是指法哈斯。當這樣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劉特佐。因為套路太像了:年紀輕、背景不深、突然暴富、背後有政治靠山。最後變成什麼?變成「影子財閥」,把國家的資源當成自己的提款機。…

Read More拉菲茲點名!法哈斯被捲入針襲案與探煤丑聞

今天的判決,納吉贏了什麼?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8月13日星期三,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一宗關於納吉「居家服刑」的重大司法進展。這個案子已經吵了好幾個月,今天聯邦法院作出裁決,讓事情進入新的階段。不過,別急著下結論說納吉一定可以回家躺著服刑,因為今天他贏到的,只是一張「門票」,離真正的結果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在進入細節前,先來個法律小知識,解釋兩個關鍵詞:「司法覆核」跟「特赦令附錄」。司法覆核,英文叫 Judicial Review,是一種法律程序,讓任何人可以挑戰政府機構或官員的決定是否合法、合理、有沒有違反程序。它不是重新審判案情,而是看這個決定的過程符不符合規矩。而特赦令附錄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馬來西亞憲法第42條賦予國家元首在特赦局建議下,有權減刑或赦免。正常情況下,特赦令就是一份文件,載明減刑、減罰的內容。但如果有附錄,就代表在主要條文以外,還有額外的條件或安排,比如有人說納吉的附錄裡有「居家服刑」的安排。問題是,這份附錄到底有沒有存在?是不是合法?一直都是爭議焦點。 好了,我們來回顧一下整個事件的時間線。納吉在 SRC 案被判 12 年監禁、2億1千萬令吉罰款,後來在特赦局的建議下,刑期減半變成 6…

Read More今天的判決,納吉贏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