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頂公路要收費了,為什麼政府不能撥款維修?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你知道嗎?以後開車上雲頂,可能要付錢了。沒錯,雲頂馬來西亞公司正式證實,準備在「雲頂高原公路」收取車輛費。這條全長二十四公里的山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由雲頂自己興建、自己維護。公司強調,這是一條屬於私人土地上的私人道路,所以收費合理,目的只是為了分擔越來越高的維修與安全成本。

那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件事。究竟一條私人公司蓋的公路,能不能對所有使用者收費?收費合理嗎?還是會變成「公共資產私有化」的灰色地帶?

在進入討論之前,先和大家解釋什麼是所謂的「私人道路」,就是那些不屬於政府公共基建的那種道路。它的土地、設計、建造和維修,全由私人或公司負責。換句話說,政府的公共工程部(JKR)沒有義務幫你修,也不會從稅收裡撥款維護。像雲頂這條路,就是典型的例子。當年Uncle Lim帶著夢想要在山頂建一座娛樂城,政府沒錢也沒資源幫他開路,他就自己動工,從平地一路鋪到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那可是當年馬來西亞少有的山區工程,施工難度非常高。

雲頂也強調,他們從那時候開始,一直都是自己出錢維修。尤其這條山路地勢陡峭、彎道多、雨量大,每次下豪雨都可能導致山坡鬆動、排水系統堵塞、甚至崩塌。公司必須長期派駐維修人員與救援隊,在半山與山頂全天候待命。這些開銷年年上升,現在他們決定採用「使用者付費」(user-pays principle),讓每一位上山的駕駛者分擔一點費用,用來維護道路安全與緊急應變。

表面上聽起來,好像合理。畢竟這條路不是政府蓋的,人家私營企業維護到現在超過半個世紀,也不容易。可是問題就出在——這條「私人道路」,早已不是普通的度假村專用道,而是連接整個雲頂高原生態圈的主要幹道。每天不只是遊客上山,還有酒店員工、餐廳供應商、建築承包商,甚至是其他非雲頂集團的景點與商家,全都要走這條路。這就讓人思考:當一條「私人路」變成了「公共用途」的基礎設施,收費是不是應該要有更多公共監管與透明度?

在這裡,我想帶大家回顧一下雲頂的歷史背景,因為理解它的發展脈絡,才能看懂今天這場收費爭議。Genting Group 由已故的Uncle Lim 丹斯里林梧桐於1965年創立,那時他看到雲霧繚繞的高原風景,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山頂蓋一座世界級的娛樂城。政府當時沒有資金也沒有能力在那樣的地形修路,他就自己籌錢、自己帶隊上山,開出一條通往夢想的道路,也就是今天的「雲頂高原公路」。今天,Genting Malaysia 不只是運營雲頂高原的賭場與酒店,它還經營主題樂園、零售、娛樂、餐飲,甚至跨國布局,業務遍及英國、美國、巴哈馬和埃及等地,成為了少數馬來西亞企業能夠名揚海外的成功例子。

根據資料,Genting Malaysia 的市值大約是130億令吉,換算成美元約29億;它是馬來西亞股市主板中數一數二的藍籌股之一,長年貢獻大量稅收與就業機會。

雲頂對馬來西亞的影響,其實很深。從旅遊角度來看,它幾乎是國內外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帶動了彭亨州乃至整個中部地區的旅遊經濟。它不只是賭場,而是一整個生態系統:從酒店、餐廳、主題樂園、商場,到山路沿線的咖啡廳與民宿,全都因這個品牌而生。這條路帶動的不只是車流,還有整個地區的生命力。從社會層面看,它也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一個象徵——從一個貧瘠山區變成國際旅遊地標。

但也正因為它的成功,讓今天的收費問題變得微妙。因為這條山路,不再只是屬於 Genting Malaysia,它已經變成國家旅遊基礎的一部分。對企業來說,長年維護確實是一筆沉重開銷;但對公眾來說,這條路的使用早已公共化。這時候,「使用者付費」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界線,就需要被重新討論。

 然而,這裡還有一層更深的政治現實。雲頂畢竟是一家以博彩為主的企業,而這個屬性,使它天然地成為政府「不能碰」的領域。馬來西亞是以伊斯蘭为主的國家,博彩業在宗教教義裡屬於明確的 haram(禁忌)。任何政府部門若被看作「資助」或「協助」賭博相關事業,都會立即被貼上「鼓勵罪惡」的標籤。對馬來政治人物而言,哪怕只是撥款修路,都可能被在野黨和宗教保守派攻擊成「用納稅人的錢去服務賭場」。

這也是為什麼,雲頂雖然每年繳納巨額稅收,卻從來得不到政府任何直接補助。政府與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你賺你的,但不要讓我看起來像支持你」。聯邦政府允許雲頂繼續營業、頒發執照、收取博彩稅,但同時又在象徵層面保持距離。就連這條24公里的公路,也始終不在公共工程部的養護清單裡。這就是一種「政治沉默的妥協」。

這種矛盾其實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事實:馬來西亞的部分經濟支柱,正是建立在宗教難以接受的產業之上。博彩、酒類、夜生活、甚至娛樂業,都是帶動GDP與外匯收入的重要引擎。政府靠這些產業賺稅,但在政治語言上卻不能承認。結果就是,企業得自負盈虧,政府不能補貼,社會卻默默享受它帶來的經濟紅利。

這也讓安華政府陷入兩難。一方面,雲頂確實是旅遊命脈,帶動就業與外匯;另一方面,任何被視為「幫助賭場」的政策,都是政治自殺。特別是面對伊斯蘭黨(PAS)的宗教攻勢,一旦出現「政府資助haram產業」的標籤,輿論壓力就會爆炸。與其承擔風險,不如保持距離。所以最終結果就是——政府不撥款,雲頂自己出錢;但自己出錢又吃不消,只好讓使用者分攤成本。這條「要收費」的山路,就是這個政治現實的具體體現。

這就是馬來西亞政治最微妙的地方:當宗教道德與經濟現實衝突時,政府往往選擇沉默;而企業,則學會了靠自己活下去。這樣的沉默,讓一切看似和平,但其實潛藏著制度的不公平。

從經濟角度來看,雲頂的理由並非全無道理。山區維修成本非常高,尤其每次豪雨後都要檢查邊坡結構、重鋪瀝青、維護排水系統;這些都是看不到但花錢的地方。再加上全天候駐守的安全隊伍與緊急應變小組,這些開銷加起來確實不是小數目。若以合理收費分擔維護成本,理論上是公平的。

最後我想說,這條路的故事,本身就是馬來西亞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從一個人為夢想開山闢路,到今天成為全國人民共享的基礎設施。當私人企業創造公共價值時,它的責任也應該相對提升。企業有權要求使用者分擔成本,但同時,也要確保公共利益不被犧牲。你覺得呢?如果哪一天開車上雲頂要付通行費,你會接受嗎?你覺得這筆錢應該由誰來負擔?企業?政府?還是我們每一個使用者?

李偉康
李偉康
Articles: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