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最近在吉隆坡市中心引發熱議的一件事——擁有130年歷史的卡莉女神廟,因為土地開發計畫而面臨的搬遷爭議。這座廟宇位於吉隆坡市中心,是一座見證馬來西亞歷史的古廟,但如今卻因為地主計劃興建清真寺而掀起波瀾。廟前信眾掛起了標語,寫著“拯救獨立前的印度廟”,表達了對拆除的抗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各方又是怎麼回應的?讓我們一起來整理事件的來龍去脈,看看這場爭議背後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們得從這座廟的歷史說起。卡莉女神廟建於1893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它坐落在吉隆坡最熱鬧的 Jalan Masjid India 和 Jalan Bunus 6 之間,供奉的是高達六英尺的女神像卡莉女神。這座廟不僅是印度教信徒的信仰中心,也是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一部分。過去一百多年裡,這座廟幾乎沒換過地點,只在2006年因為道路拓寬,拆除了廚房和祭司住所,2008年在原地重建。但誰也沒想到,這塊土地的所有權變化,後來成了爭議的導火線。
事情得追溯到2012年。當時,馬來紡織業巨頭Jakel集團和吉隆坡市政廳簽署了協議,買下了廟宇所在的土地。 2014年,土地正式過戶給Jakel,但廟宇管理委員會直到2016年才知道,自己腳下的土地已經變成了私人財產。換句話說,這座百年古廟從公共土地的一部分,靜悄悄地變成了私人資產。這為後來的糾紛埋下了伏筆。
到了2020年,事情開始明朗化。 Jakel集團的創辦人有個心願,想把這塊地「守獻」──也就是捐出來蓋一座清真寺,作為宗教奉獻。這座清真寺後來被命名為“Madani清真寺”,因為“Madani”是現任首相安華提出的團結施政理念,所以這個計劃一下就有了政治和象徵意義。但問題來了,廟宇還好好地立在這塊地上,怎麼辦? 2023年,吉隆坡市政廳向廟方下了騰空通知,要求14天內搬走,否則就要強制執行。廟方當然不服,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
直到今年3月中旬,媒體曝光了這件事,根據媒體報道,Jakel計劃在3月27日舉行清真寺的破土儀式,連首相安華都被邀請出席。這下子,廟方徹底炸了一個鍋子。他們質問:廟的去留還沒定,怎麼就急著動工了?輿論發酵後,政府趕緊介入,說要協調解決。 3月20日,吉隆坡市長拿督斯里瑪茵娜公開表態,啊沒錯,我不說的話你也不知道吉隆坡的市長是誰對嗎? 他說已經為廟找了新地點,在沒達成共識前,不會拆廟。她也強調,建清真寺是地主的想法,不是政府的決定。這話一出,稍微安撫了印度教社群的情緒,但爭議遠沒結束。
這場風波里,每個相關單位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訴求。我們先來看看廟宇管理委員會和信徒怎麼說。
對廟方來說,這座廟不只是個宗教場所,更是獨立前就存在的文化遺產。他們覺得,130年的歷史不該因為開發就被抹去。廟副主席Raj Mohan Pillai在記者會上說得很清楚,他們不反對在旁邊建清真寺,甚至歡迎這成為國家團結的象徵,但前提是別把廟趕走。廟方的律師Zaid Malek還拿出了地圖,證明廟旁的空地完全夠建清真寺,根本不用拆廟。他直言:“讓清真寺以拆毀別的宗教場所為起點,太不合適了。”
信眾也擔心,如果廟搬走了,馬席地路多元共存的社區特色就沒了。這座廟每週都有活動──印度傳統舞蹈、音樂、誦經、瑜珈課,服務大人小孩。新地點面積只有現在一半,離社區還遠,怎麼可能滿足需求?他們覺得這對印度社群太不公平。
另外,有人謠傳廟是“非法佔地”,印度國大黨署理主席沙拉瓦南特意出來澄清,說廟從沒搬過家,2006年只是拆了附屬建築,根本不是遷移。他也提到,當年他當副部長時,還幫廟重建過,絕不賣地的事。現在廟方的立場很明確:除非有更公平的方案,否則不會接受搬遷。他們甚至準備走法律途徑,但更希望透過協商解決問題。
再說說土地的主人Jakel集團。他們態度挺溫和,說自己沒想強拆。法律負責人艾曼·達祖基透露,從2012年買地開始,他們就和廟方談了十多年搬遷的事,還承諾掏錢幫廟搬家。財務長拿督賽義德納斯魯也說,過程一直是和諧的,沒施壓,只是有些人故意製造負面輿論。
Jakel保證,在廟沒搬好前,絕對不會動工。 3月27日的奠基儀式會照辦,但只是個形式,實際建設要等廟的問題解決。他們還說,廟方其實原則上同意搬遷,現在只是新址沒談攏。 Jakel的初衷是想實現創辦人建清真寺的遺願,不是純商業開發。他們希望找到「雙贏」的辦法,既保住廟的宗教功能,也讓清真寺計畫推進。
政府這邊,首相安華親自出面滅火。 3月21日,他呼籲大家冷靜,說各方已經在友好協商。他特別警告,別讓宗教機會主義者挑撥離間,還說他絕對不會下令拆任何宗教場所。安華解釋,這塊地2012年就賣給了私人,廟雖然歷史悠久,但沒正式批文。現在地主想蓋清真寺,政府會幫忙找新址,確保廟宇有地方去,清真寺也能蓋。他想兩邊都不得罪,強調和諧第一。
通訊部長法米也說,這事應該交給地主、廟方和市政廳解決,外人別摻和。市政廳則定位自己是“促成者”,承諾依憲法保障宗教自由。警方目前把這當民事糾紛處理,但明顯很警惕,畢竟2018年梳邦廟的暴動教訓還在眼前。政府高層密集回應,就是怕事情被炒成族群對立。
印度國大黨在執政聯盟裡當橋樑,一邊安撫印裔,一邊催政府妥善處理。反對派和權益團體則批評政府當初賣地不透明,現在又推卸責任。 LFL的蘇仁德蘭就說,土地變私人地是政府造成的,DBKL還早在2020年批了建清真寺的計劃,裝不知道不靠譜。他提醒安華別忘了自己當年也護過廟,希望政府別偏心。
學者和評論家也加入討論,有人覺得這暴露了城市發展和文化保護的矛盾,也有人懷疑「Madani清真寺」是討好馬來選票的手段。這些聲音雖然不是主流,但卻讓政府更小心平衡各方利益。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2018年雪蘭莪州梳邦再也的廟宇糾紛。那次事件更激烈,最後還鬧出了人命。起因也是開發商要收回廟地,信眾不搬,雙方衝突升級,兩夜騷亂燒了車、傷了人,一名消防員還犧牲了。後來查明,騷亂是被外人挑起的,但根源還是土地糾紛沒處理好。
當時廟方其實提過共存方案,讓廟留原地,旁邊照建項目,可惜沒被採納。事後,富商Vincent Tan陳志遠提議民眾募款買地,讓廟留下來,還帶頭捐了50萬馬幣。這招挺有創意,最後州政府也介入,廟留下了,開發商拿了補償地才算完事。這件事告訴我們,強硬手段沒用,透明協商和經濟補償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得讓信眾覺得被尊重,不然矛盾很容易爆炸。
卡莉女神廟的爭議,核心是歷史遺產和開發權益的衝突。其實這兩者不一定要你死我活,關鍵看怎麼調和。我覺得,借鏡梳邦廟的經驗,廟方可以試試發起募款,從Jakel手中買回廟地。這樣既保住廟的歷史價值,Jakel也能拿回投資,政府再從中搭把手,例如監管資金、給點優惠,就能促成交易。這不僅能凝聚社會共識,也能避免對立。
如果募款行不通,次優方案是政府提供等值的土地交換,讓廟留在社區附近,回應信眾「不出馬席地路」的訴求,同時讓清真寺計畫繼續。這樣既尊重信仰,也保住開發初衷。
所謂治標不治本,一時緩解難除根。問題的根源是DBKL的私自賣地所造成的, 當初賣地為何不先讓廟方知道,有沒有經過公開招標, 符不符合程序等等問題都應該公開透明的向民眾交代。然而DBKL的負責人不是來自選舉產生的或許才是大家必須要施壓和關注的問題,當一個管理單位的權力基礎不是來自人民時, 市民的感受就不會是他們考量的第一順位。 所以我還希望馬來西亞能恢復地方政府選舉,讓吉隆坡的市民用選票選出自己的市長。
這場風波是馬來西亞多元社會的考驗。處理得好,能成團結的典範;搞砸了,可能重演2018年的悲劇。好在現在各方還在談,都挺克制。希望大家能繼續互諒互讓,在法律框架裡找創意解法。不管是募款贖地還是規劃共存,只要初心守護多元文化,就一定有路可走。想像一下,百年古廟的鐘聲和新清真寺的宣禮聲交織在一起,那會是多美的畫面──這不正是「Madani文明」的最好詮釋嗎?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如果你對這起新聞有什麼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請在留言的最後加一個 興度廟和 回教堂的 emoji , 我就會送你由 陳亞才大哥編寫的這本《瑰麗的萬神廟》一本。如果你喜歡今天這個影片也記得按贊,轉發和訂閱我的頻道。
我是李偉康,感謝您的收看, 我們下個影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