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我們繼續上一集的話題——政府加稅。這次我們不講數據、不講模型,我們來聊一個更貼身、更現實的問題:當政府說要加稅的時候,要怎麼減低這背後的政治衝擊?怎麼讓人民願意咬牙接受、而不是破口大罵?
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說:「那政府總不能什麼都不做吧?要還債、要改革,總是要收稅啊。」這句話我完全同意。我從來不反對政府加稅,我也不是那種只會喊「零稅收萬歲」的民粹份子。我的立場很簡單:要加稅可以,但你要有智慧、有誠意、也要有策略。不是只會搬出那一套「為了財政可持續、這是國際標準」的說辭。這些話在PowerPoint上很好看,可是人民聽不進去的。人民想問的是:「那你有沒有考慮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感受?我們的信任?」
我認為,要減少這些政治反彈,政府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誠實交代——錢去哪裡了。不要每次都講一句「為了國家財政穩定」,然後就結束記者會。那太抽象了,聽起來就像是借口。你應該說得更清楚:比如說,今年因為加稅,預計增加150億令吉的稅收,這筆錢會怎麼用?是用來補貼癌症藥物?還是提升鄉區學校的基本設施?能不能設一個「稅收透明儀表板」?就像新加坡那樣,公開每一分新稅的流向,讓人民看到自己繳的稅不是被亂花,而是變成醫院的床位、學校的教室、公共交通的升級。這樣,就算加得痛,人民也會比較願意吞下去。
第二,政府一定要設計好「中產緩衝機制」。現在大家都講B40,講得很大聲,但M40呢?這群人既領不到補貼,也承擔最多稅務壓力,是最容易心寒的一群。你不能叫他們多繳錢,卻什麼都不給。政府可以考慮給他們設一些針對性的扣稅方案,比如教育、醫療開支抵扣,或是給新稅項設個3到6個月的緩衝期。這樣商家有時間調整價格,消費者也能慢慢適應,不至於馬上感受到「物價暴漲」的衝擊。這才叫有節奏、有規劃的稅務改革。
第三點,政府必須以身作則。你不能一邊加稅,一邊還在亂花錢。人民會問:為什麼我要勒緊褲頭過日子,你卻還在公費出國、預算亂撒?你想要人民認同,就從自己開始砍:砍沒效率的計劃、凍結不必要的官職、削減旅費和禮賓開支。哪怕只是象徵性地刪掉幾項貴族開銷,也會讓人覺得——欸,這政府不是只會叫我們吃苦,他們自己也有在節制。那種「我先苦,才叫你們也一起撐」的姿態,才會換來人民的尊重。
第四,政府不能再自說自話。現在已經不是內閣部長出來念稿、發文告就能解釋清楚的年代。你需要更多中立、專業、被信任的聲音,來幫你說話。比如說,讓會計師公會來解釋為什麼某些稅務改革是必要的,請獨立經濟學者來講通脹的來源與政府應對方式,甚至讓有影響力的KOL、社會運動人士來協助說明整個政策背後的理念。這樣同一件事,不同人說出來,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人們現在對政府的信任度,老實講,是非常低的。
而讓這群人能出面幫你說話的基礎,就是“信任”。政府的公關部門要和他們進行多次的溝通,甚至出錢給他們做業配,從這些有影響力的媒體人口中說出 ”我們願意信任政府一次,給他一次機會”的政治宣傳。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你不能讓人民覺得這一波加稅只是一次性的「抽血計劃」。你必須畫出一條路,讓大家看到未來。你要讓他們知道,加稅是為了結構性的改變——比如說讓大學學費變便宜、讓公立醫療不再大排長龍、讓國家財政擺脫對石油與借貸的依賴。如果你能清楚傳達出,這些痛是短期的,但長期是為了讓馬來西亞真正走向可持續、健康的財政體制,那麼,就算再難,人民也比較能咬著牙跟你一起走下去。
說到底,人民不是不能吃苦,而是不能被當傻子。你誠實、你透明、你願意一起撐,他們就會願意信你、挺你,甚至投你。政治從來就不是不能說苦,而是你怎麼說、怎麼做。
最後想問大家,你認為—— A. 政府只要說得夠清楚,人民其實願意接受加稅? B. 不管怎麼說,加稅就是一種剝削,怎麼包裝都無法接受? C. 看情況,只要有誠意、有配套,我可以接受一部分加稅。D. Diam la, 一個YouTuber不要在這裡對政府指手畫腳。
選一個你最接近的立場,讓我知道大家的想法。同時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其他的看法。
如果你觉着这个影片有用,请订阅分享和转发,让更多人知道,政府要加稅不只是經濟的事,更是政治智慧的考驗。我是李偉康,我們下一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