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1馬來西亞啟用核能?☢️ Bro 不要玩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8月8日星期五,祝台灣的朋友們父親節快樂。今天我們來談——核能。沒錯,安華居然說要在2031年開始,也就是6年後,在馬來西亞啟用核子能源。聽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有同樣的反應啊:核能?不要玩啦,連一個機場接駁快鐵沒啟用多久就三不五時故障,天然氣管爆炸到現在也只能賴給天災沒人負責。甚至首都吉隆坡,雨下大一些都會淹水,這樣的治理你和我講要發展核能?豈不是廁所點燈——找死?即便如此啊,我還是贊成馬來西亞發展核能。原因是什麼?今天就透過這個影片來和大家分析分析。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啊,你知道我們每天打開冷氣、手機充電、工廠運轉,背後的電是從哪裡來的?在馬來西亞,目前大約四成多的電力來自燃煤發電,差不多四成來自天然氣,再加上一點水力和其他再生能源,像太陽能、風能這些加起來不到10%。換句話說,我們的電力是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而且這些燃料很多都要進口。

燃煤發電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和你家裡燒水差不多:把煤炭燒熱鍋爐裡的水,水變成高壓蒸氣,推動渦輪機轉動,渦輪機帶動發電機,就產生電力。只是規模大很多、溫度高很多,而且燃煤的過程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

問題是,煤炭和天然氣的價格會受國際市場影響,油價一漲、煤價一漲,馬來西亞的發電成本馬上跟著上去,最後反映在你的電費單上。更糟的是,燃燒化石燃料會加劇氣候變化,大家這幾年應該都感受到天氣越來越極端。

所以,當政府提出2031年啟用核能的計劃時,其實就是要找一條不用靠天吃飯、不會被國際油煤價格牽著鼻子走,而且碳排放更低的路。根據最新的第13大馬計劃,核能項目已經由 MyPower 機構接手,並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規範推進。但這個新聞一出來,我看到網路上的留言分成兩派:一派說“終於走向科技進步”,另一派只留了一個字——怕。

我理解這個“怕”。因為“核能”這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說,不是能源,而是災難。浮現的是整個福島城市淪陷、人民流離失所的畫面。

但在我們下結論之前,我想先講清楚核能發電是什麼。它和燃煤很像,也是利用熱能把水變成蒸氣推動渦輪機,只是燃料不是煤炭,而是鈾或釷,過程中幾乎零碳排放,效率高、發電穩定。那為什麼馬來西亞要冒這個風險?我給你以下四個理由:

第一,能源穩定與長期成本更低。

我們目前依賴燃煤與天然氣,但這些要進口,價格不穩定。核能雖然前期投資大,但後期運作穩定,發電量也大,不像太陽能靠天吃飯。

第二,大幅減少碳排放。 全球拼減碳,馬來西亞也喊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靠煤炭和天然氣根本不可能。核能幾乎不排碳,是現實可行的減排方案。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本質上就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核融合反應爐,只不過裡面進行的是核融合,和發電的核分裂方式不一樣。

第三,帶動高科技人才與產業鏈。 核能發展涉及工程、物理、環境管理、醫療科技,能逼著教育與科研升級,甚至讓馬來西亞變成東南亞核科技中心。你如果平時有看好萊塢的科幻電影,裡面的未來世界也是高度依賴核能發電,甚至 iron Man 胸口中的那個能源來源,也算是核能的迷你版。

第四,今天的核能技術已非常成熟,當我們談論核能時,許多人腦中浮現的可能仍是冷戰時期的大型核電廠、高風險、難以控制等印象。然而,實際上,現代核能技術早已邁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在過去幾十年中,核能不僅在安全性、穩定性和可控性上有了重大突破,也衍生出許多更靈活、更小型的應用方式。

目前傳統的巨型核電廠已逐步讓位給更小、更靈活的設計,比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這類反應爐體積小、建設期短、成本較低,並可用於偏遠地區、工業應用,甚至軍用潛艇和航空母艦等載具上。

換句話說,核能的應用早已不再侷限於地面上的巨型電廠,它已經可以小到放進潛艇,為它們提供長達數十年的動力來源,而且幾乎不需要補充燃料。這種級別的能源密度與穩定性,是其他能源形式難以比擬的。

不過,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有三大顧慮:

第一,怕核災。政府能不能處理緊急事故?地震、洪水、系統故障時有沒有方案?

第二,核廢料怎麼辦?它可能存在上百年,會不會被亂丟、污染水源?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人民對政府不信任,怕這又是黑箱工程、豆腐渣項目。

我完全認同這些疑慮,所以如果要讓人民支持,政府必須做到這三件事:

第一,成立**“核能公共安全應對中心”**,獨立運作,公開模擬撤離演練、即時輻射監測、災難通報,讓民眾參與演練,知道萬一出事怎麼辦。 **

第二,建立「核廢料數碼追蹤平台」,每一單位核廢料從產生到封存全程上鏈記錄,全民可查,媒體可追,廢料不會神秘失蹤。馬來西亞得天獨厚,我們這裡沒有地震或風災,有很好處理核廢料的 地理位置。 啊不是,康哥,你這樣講豈不是把一個污染的地方留給子孫 ? 首先,難道我們現在用的化石燃料就不會污染嗎?反而是更即時的把污染的環境留給下一代。再來,核廢料如果處理得當就不會構成污染,可能搞不好未來的科技能夠發展更有效的處理這些核廢料呢?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人民的信任。

即便有再好的技術和標準,如果人民對你不信任,也會淪為大選時被對手攻擊的題材。為了避免這個情況發生,我建議安華政府可以做以下幾點

第一,建立跨部門、跨黨派的監督機制。讓核能的發展成為朝野的共識。不是你能源部自己說了算,也不是內閣裡開個記者會就交代完了,而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核能監督委員會。這裡面要有誰?要有反對黨國會議員,要有公民團體、專業技術人員、甚至媒體代表。然後所有和核能有關的進度、決策、錢怎麼花,都要定期報告,甚至直接公開給全體國民。這樣人民才會知道,你這不是在玩內部遊戲,而是大家一起盯著看。

第二,所有招標都要公開透明,有第三方來審核。這是對過去豆腐渣工程最大的回應——我不是用嘴巴說我不黑箱,我是整個過程都公開給你看。從設計、採購、施工,到測試、驗收,全程都上網公開,所有的工程品質,都有第三方機構來查、來審、來出報告,而且這些報告也要公開。

一旦有偷工減料、工程瑕疵,馬上處理、馬上停工,不要再演那種拖半年、推卸責任的戲碼。這樣人民才會相信,這不是在玩官商勾結。

第三,資訊公開、科普教育雙軌並行。

政府不能只講一句「我們會安全處理」,然後就叫人民不要怕。你要讓人民知道,我們用的技術是哪一國的?安全標準是跟哪個國際組織接軌?發電量是多少?成本怎麼算?這些資訊要有一個透明的平台讓大家查得到。然後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技術白皮書,所以還要有社區型的科普講座,用淺白的方式跟人民說:核能是怎麼運作的?會不會爆炸?萬一有災難怎麼辦?不是當作人民無知,而是尊重人民有知的權利。

如果這三點能落實,核能不只是可行,甚至可能是我們的能源出路。如果我們能摒除過去的刻板印象,或許會發現,核能其實正是通往低碳未來的一把關鍵鑰匙。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被我的影片說服了呢?如果你支持我們發展核能的話請在留言區打6,如果還是保持反對的立場請打9,同時留言告訴我你的看法。我們一起多角度思考和交流。

最後感謝你的收看如果你覺得這支影片有用,還是那句,能看到這裡也是真愛了非常感謝你的收看。我是李偉康,請你幫我點個讚,祝你週末愉快。我們下一個影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