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我家了?!快樂花園居民心聲,要公園不要公寓!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8月28日星期四,今天要談的話題,對我來說特別切身,因為發生地點就在我住家附近—Happy Garden 的前污水處理廠空地,也就是 Lot 44432。最近,這塊土地忽然成為發展商打主意的對象。開始有人來探問居民,說要不要建體育館、要不要美食中心,甚至有人打聽能不能發展成公寓。這個消息一傳出,整個社區都炸開了鍋。居民的共同心聲很簡單:我們不要再多一個製造交通擁堵的設施,我們要的是一片真正屬於大家的綠肺一個休閒的公園。

先來一段「公民科普」。什麼是《吉隆坡地方計劃 2040》(KLLP2040)?簡單來說,它是市政局 DBKL 制定的一份未來十五年的土地用途規劃,把哪些地能蓋公寓、哪些地能做商業、哪些地能保留為綠地,都規劃進去。而 Happy Garden 的這片地,本來是污水處理廠,退役後被重新劃分,因為沒有明確劃為公共綠地。這就留下了灰色地帶,給了開發商打主意的空間。

我自己住在這裡四十多年,每天都親身體驗交通的擁擠程度。幾十年來路還是那幾條,但是周邊的公寓過幾年就忽然冒出一棟。大家都知道 Happy Garden、Taman Desa、Old Klang Road 這一帶的交通是什麼情況。早上和傍晚的時候,塞車是日常。你要出去上班,從小區開到大路口,可能就要卡個二十到三十分鐘。現在連現有的車流都承受不住了,如果再來一個體育館或者商業中心,就能讓本來已經「滿到爆」的道路徹底崩潰。居民們說「NO」,不是反對發展,而是因為這裡的現實根本承受不起。

很多時候,發展商的套路是會先打著「社區設施」的旗號,說只是小小的社區禮堂、只是便利的體育館,然後一步步改用途,最後變成高樓大廈。其中一名居民 Tracy Koh 就講得很對,「once land use shifts, open space quickly becomes concrete」。換句話說,一旦土地用途變了,最後就不是居民說了算,而是推土機和水泥車進場,綠地從此消失。

這一塊前污水處理廠用地,是少數還沒有被水泥化的空間。這些年吉隆坡的開發一波接一波,每次我們都說要保留綠地,要打造宜居城市,但實際上卻一次又一次地把綠地出賣給發展商。到最後,我們剩下的綠色呼吸空間只會越來越少。別忘了,這塊地就在 Happy Garden 的居民區旁邊,如果能改造成社區公園,對我們、對孩子、對老人家,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發展。

這裡我也要舉一個例子,大家還記得前幾個影片,Taman Desa 居民面對同樣的挑戰,那時候發展商要把最後一片空地拿去蓋高樓,居民堅決反對。他們的理由跟我們一樣:基建不足、交通壓力、社區品質惡化。最後因為居民組織起來,聯署、上街、找律師、找 NGO、找媒體,整件事才引起全國關注,逼得市政局不得不重新考慮。今天我們 Happy Garden 也必須要走同樣的路,否則這一塊地一定會淪為另一個建案。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我覺得至少有三件事: 第一,要團結起來。不要讓發展商逐家逐戶來「收集意見」就當成了社區同意。居民協會要有一致立場,把「我們要公園,不要體育館」白紙黑字寫清楚。我這裡準備了一份 問卷,請大家幫忙填寫,留下聯絡方式和意見,這樣我們才能統計居民的共同立場,並在與 DBKL 對話時拿出具體數據和名單。

第二,要把問題制度化。這塊地在 DBKL 的規劃裡不是綠地,那我們就要去爭取,把它改回 R1 低密度住宅,或者直接要求劃為 open space。這需要連署,需要法律上的程序。 第三,要有策略性盟友。就像這次,YB郭素沁員已經表態支持居民。我們要把聲音擴大,不只是靠一兩個居民投訴,而是透過媒體、透過社會輿論,甚至透過國會,把這個議題放大。

最後我想強調,Happy Garden 的居民不是反對發展,而是反對盲目的、沒有考慮基礎設施承載力的發展。城市需要呼吸的空間,孩子需要玩耍的草地,老人需要散步的地方。這些東西不能永遠用「經濟價值」來衡量。如果我們今天不站出來,明天這裡就會多一棟大樓,而少一片綠地。

無論你是不是住在這裡附近的居民,都請把這個影片分享給他們,讓他們一起密切關注這個事情。畢竟,這不只是 Happy Garden 的問題,整個吉隆坡 60 個退役污水處理廠地點,都面臨同樣的挑戰:是給發展商呢,還是還給市民?

如果你覺得這個影片有用,請訂閱、分享和轉發,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讓這個社區的聲音被聽見。我是李偉康,感謝你的收看, 我們下個影片再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