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9月3日星期三,這支影片,我們來談過去一週席捲整個印尼的全國性示威。從起因、擴散到失控,再到馬來西亞民間發起的聲援行動,更重要的,我會聚焦一個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為什麼印尼警察會在這一波事件裡「失守」,讓議會大樓被縱火、一些部長與國會議員的住家被洗劫?讓我們開始吧。
先把時間線拉直。整件事的導火線,是國會議員名義上的「住房津貼」與其他福利的爭議。媒體披露,每位眾議院議員每月可多領大約5,000萬印尼盾,折合大約3,000多美元,而這個數字接近雅加達最低工資的十倍。你可以想像,在經濟壓力升高、生活成本上漲、教育與地方補助縮減的背景下,這個消息很快的在社群上炸開,輿論的焦點就變成:政府一面推緊縮,一面讓議員們維持高福利。從25日開始,抗議聲浪迅速席捲全印尼的各大城市。
8月29日晚上,發生了一宗將情緒從「憤怒」推到「失控」的關鍵悲劇。在雅加達街頭示威衝突中,一名21歲的外送騎士阿梵(Affan Kurniawan)在眾目睽睽下遭鎮暴車撞死。現場畫面與消息傳開之後,原本就對特權與不平等不滿的社會情緒瞬間爆表,警民對立急速升溫。之後幾晚,在雅加達與其他城市,我們看到衝擊警局、包圍機動警察總部、公共設施起火的畫面一個接一個。這是整個局勢的重要拐點。
這一輪動亂中,地方議會建築被攻擊的案例「遍地開花」,成為這波抗議最觸目驚心的場景之一。整體死亡人數的統計隨報導時間不同,現在主流媒體給出的範圍落在至少6到8人之間,另有數百人受傷與上千人被捕。
另一個震撼印尼中產階級的畫面,是「權勢人物的家也守不住」。印尼財政部長的住家在週末遭成群的示威者闖入洗劫,現場一度需要軍方進駐管制;有些在輿論上失言或替津貼辯護的議員,他們的住家車庫、門面也被砸爛。
說到這裡,你會問:為什麼警察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失守」呢?為什麼會出現「議會被燒、權貴住家被洗劫甚至警局也守不住」這種情景?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戰線過長、節點太多。這不是單一城市的衝突,而是同時間在多個省會、港口城市、大學城點燃的集體行動。從雅加達到萬隆、泗水、馬加薩,再到加里曼丹、蘇門答臘的城市,幾乎每晚都有集會與騷亂事件同時發生,這會直接造成警力調度的「薄化」。你要顧議會、要顧警局、還要顧政要住宅與交通樞紐,任何一個點被攻破,場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第二,執法正當性的崩塌。外送騎士死亡案在心理上重創了警方的威信,讓現場指令的「威嚇力」形同虛設,當龐大的群眾不再退讓,同時把警方視為對立面。而警察又擔心製造第二宗死亡事件,那麼他們的震攝力在示威者面前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情境轉換太快、行動碎片化。你會看到今天是和平集結,半小時後變成衝撞、再半小時後轉成四散的小群體到處點火、丟擲汽油彈;這種「游擊化」讓傳統的大兵力陣地部署很難有效應對。路透與半島的現場報導多次提到,警方一面要保護機構、一面要自保,衝突的密度與頻率遠高於以往,這是現場崩盤的直接成因。
還有第四點,比較結構性的:印尼的群眾運動基因很強,學生是歷史上推動民主進程的重要力量。當學生聯盟、工會、外送與網約平台的騎士們一起「同框」時,它自帶的動員能力與現場彈性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警方面對的不是少數「職業激進者」,而是一群有社群網絡、彼此能快速傳遞資訊的普通人。他們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大批人潮令現場守衛人數嚴重不足,在場保全和警力被迫節節後退。面對這場席捲全國的群體事件,印尼警方一度陷入力不從心,對失控局勢鞭長莫及的困境。
各位觀眾朋友,我們的馬來同胞其實非常關注印尼的局勢發展。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下,卻意外誕生了一個很暖心的現象——「Grab Movement」。這不是什麼官方組織的活動,而是一場自發性的跨國串聯。事情是這樣的,一開始只是有幾個大馬網友,透過 Grab 這個送餐平台,替印尼的外送員訂餐,想說在混亂的街頭給他們一份溫暖。
結果沒想到,這小小的舉動在社交媒體上爆開來。很快,從馬尼拉、曼谷,甚至遠在瑞典的網友,都跟著一起行動。他們透過 Grab 或其他外送平台,直接點餐給在印尼街頭奔波的外送員,還會特別註明「請分享給同事」。於是,抗議現場那些騎士們,一個接一個收到陌生人送來的餐點,這種跨海的善意,立刻成為大家口中的「Grab Movement」。
印尼的外送員本來就是城市裡的弱勢群體,抗議再怎麼混亂,他們還是得上街送餐維生。如今他們突然收到來自鄰國網友的支持,真的很感動。有個 26 歲的 Shopee 外送員分享,他正準備吃午餐時,同事突然遞來一份免費餐,他一問才知道——這是「馬來西亞有人送的」。那一刻他才發現,自己不只是孤單的一個人,而是被一個更大的跨國社群所關心。
社交平台上還出現了 #SolidaritiIndonesia 和 #KitaJiran 的標籤,「Kita Jiran」的意思就是「我們是鄰居」。我們平常講「東協、ASEAN」,總覺得那是政府高層的語言,但在這次抗議裡,民間自己用行動,把「區域共同體」變成了真實的感受。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一點。面對暴力行為,我不會美化任何破壞與傷害;但我理解、也同情那些走上街頭的人,因為他們不是突然變壞,而是長期對不公與無力感的反撲。諷刺的是,當局往往要等到有人命付出代價,等到街頭的抗議不再只是和平舉牌,而是升級成衝突與失控,才會真正正視群眾的不滿。平常面對民意,他們總是選擇拖延、忽視,甚至用官腔打發;但一旦出現死亡事件,輿論憤怒到壓不住,這些掌權者才突然裝出一副「我們聽到了」的姿態。這種治理方式,不僅顯得冷血,更是在告訴社會:沒有血的代價,政府就不會行動。這不只是一種諷刺,也是一種制度性的悲哀。
真正能讓街頭靜下來的,從來不是更大的警棍,而是更有誠意的改革。如果你跟我一樣關注這件事,請在留言告訴我:你對印尼正在發生的示威有什麼感想呢?別忘了把這支影片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印尼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我是李偉康,我們下支影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