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重量級新聞,前首相依斯邁沙比里,還有他的前政治秘書莫哈末安努亞,他們正式放棄抗辯,允許反貪會充公將近1億7000萬令吉的現金和金條。這個數字有多大?上一個影片我調侃過,你清明節時燒得可能都沒有他家裡的多。 簡單來講,這筆錢可以蓋一所大學,或者支付一整年幾所醫院的運營經費。可是現在,它就被當成「涉貪資金」處理掉。
我們來看細節。反貪會在今年2月,突擊搜查依斯邁身邊人的住所和辦公室,結果搜出現金和金條,總額大約1億7000萬令吉。裡面有馬幣1477萬、新幣613萬、美金146萬、瑞士法郎300萬、歐元1216萬、日元3億6300萬、還有阿聯酋迪拉姆三千多萬。這個幣種之多,簡直像外匯交易商的金庫。更誇張的是,還搜出16公斤金條,市值700萬令吉。這種場景,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新聞裡常說的「黑金保險庫」?
大家都很想知道,這些錢到底怎麼來的?反貪會的立場很清楚:這些資金來路不明,依斯邁也無法提供合理解釋,根據《反貪會法令》第41條,可以直接申請充公。大家要注意,這種程序不是刑事審訊,而是民事充公。意思是,檢方不需要證明你「超越合理懷疑」有罪,只要證明資金來源說不通,法庭就可以判決充公。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政治人物或商人,面對這種案子時,往往選擇放棄抗辯。因為你要怎麼證明這些錢是真的正當收入?
這次依斯邁和前秘書,就是在8月28日透過律師來信,告訴法庭他們不抗辯。法官就順勢下令刊登第三方通告。簡單來說,如果你自認那堆錢是你的,你10月1日之前可以來主張。不過,老實講,誰敢?到時候沒有第三方出現,這筆錢就會歸政府。
那為什麼要放棄抗辯?我剛才簡單講了一個理由,現在我再深入一點。第一,證據太明顯。錢就在那裡,被搜出來的時候還有金條,你要怎麼辯?說是存款?說是投資?還是朋友寄放?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腳。繼續抗辯不但勝算低,還會引火上身,因為檢方可能會逼你交代更多細節,到時候把水攪得更混。放棄抗辯,等於承認這場仗打不贏。
第二,政治現實。依斯邁已經不在巫統的核心圈,也不是現任首相。他要是硬撐著打官司,每一次過堂都會被媒體大肆報導,新聞一出,他和政黨的形象就再受一次打擊。這樣拖下去,對他來說是政治自殺。不如直接讓錢沒收,換取低調收場。這是一種「割肉保命」的選擇。
第三,避免牽連更大範圍。這筆錢的數量太大,不可能是單純存款。背後很可能涉及金主、財團、甚至政黨資金。如果繼續打官司,檢方一定會查資金流向,到時候不是依斯邁一個人的事,而是牽一髮動全身。那會動搖的,是整個政治網絡。為了避免雪崩式效應,他選擇放棄抗辯,等於用錢把洞口堵住。
但大家最想問的問題還是:依斯邁會不會被提控?這裡要跟大家解釋一個關鍵差別。現在的程序是資產充公,不是刑事提控。換句話說,依斯邁現在「只是錢沒了」,人還沒事。刑事提控需要更強的證據,要能證明這筆錢確實來自貪污或洗錢。如果反貪會後續能找到鐵證,比如收據、轉帳記錄、或證人指控,那麼依斯邁還是有可能上法庭,面對刑事指控的。但如果查不到,或者政治上沒有這個決心,那就可能停在充公階段。
這裡就出現另一個爭議:是不是等於「用錢換免責」?馬來西亞的民眾其實對這種操作很熟悉。過去納吉案、扎希案,大家都看到,政治人物的案件往往有一個「軟著陸」的處理方式。錢被拿走,案子就收掉,人繼續逍遙法外。這會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司法公信力被侵蝕。老百姓會問:為什麼我們普通人偷個麵包就要坐牢,政治人物幾億幾億的錢被抓到,只要錢吐出來就沒事?
我覺得這個案子會成為一個測試。測試反貪會有沒有獨立性,測試檢控機關敢不敢把案件推向刑事層次。因為依斯邁的身份不是小咖,他曾經是首相。你敢不敢提控一個前首相,這就是政治意志的表現。
回頭看,依斯邁的遭遇也很弔詭。他當首相的時間不長,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過渡人物,沒有太多實權。但今天爆出來的金庫,數字卻是驚人。這讓人很難不懷疑:馬來西亞的政治圈裡,到底有多少隱藏的金庫?是不是每一個首相、每一個高官背後,都有一個「保險箱」?
說到這裡,我覺得還有一點要提醒。充公這筆錢,理論上會進入國庫,屬於政府資產。可是,這些錢會用在哪裡?會不會真正回到人民?還是只是填補財政黑洞?如果人民覺得錢只是換了一個地方放,而問題人物繼續活得好好的,信任感就會再一次崩潰。
總結一下,依斯邁現在的處境就是:錢沒了,人暫時沒事。會不會坐牢,要看反貪會有沒有更強的證據,也要看政府有沒有那個政治勇氣。這個案子,既是司法案件,也是政治風向標。
我想問大家,你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公平嗎?是不是應該繼續追查,該提控就提控,而不是單純充公了事?還是說,把錢拿回來就好了,人算了?你覺得呢?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看法。
如果你覺得這個影片有幫助,記得按讚 、分享 、還有訂閱我的頻道 。我是李偉康,我們下個影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