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如何以顛倒式外交,促成歷史性停戰 ?!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我們來關注國際大事——川普宣布結束加薩兩年的戰爭。這場戰爭奪去了無數平民的生命,而如今,結束它的竟是一位從不按牌理出牌的美國總統。這個故事,不只是中東的新聞,它其實關乎一個問題:當外交的規則不再管用時,一個政治素人能不能憑一己之力改寫戰爭的劇本?

在正式開始之前,讓我先講一點「公民科普」——什麼是「國際斡旋」?

在國際政治裡,當兩個國家或武裝組織陷入戰爭,往往會有第三方出面協調,這就是所謂的「斡旋」。斡旋者要同時扮演調解人、保證人、甚至有時是壓力來源。他不能只是傳話筒,而是要在雙方都不信任的環境中,創造信任。傳統上,這種工作是外交官在幕後完成的,領導人最後才出場宣佈成果。這是所有教科書都會寫的標準模式。

但川普完全顛倒了這個順序。他先宣佈「我們結束了戰爭」,再逼著整個世界去填補細節。這就是他所謂的「逆向斡旋」——不是靠談判,而是靠製造既成事實。傳統外交是「先解決分歧再簽署和平」,而川普的做法是「先宣佈和平,然後逼大家接受這個現實」。這就像一個建築師先宣佈大樓完工,然後叫工人去補牆、裝窗、拉電線——你說瘋不瘋?但偏偏,它目前真的奏效了。

根據美國白宮的說法,這份以哈和平協議有20個條款,第一階段包括停火、以軍撤離到指定邊界、哈瑪斯釋放人質,還有一個由巴勒斯坦代表組成、名為「和平委員會」的臨時治理機構。外界形容,這個委員會將由「和平理事會」監督,而主席,竟然就是川普本人。

當消息傳到加薩,人們在街上跳舞,放煙火;在以色列,媒體形容這是「不情願的勝利」。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份協議之所以出現,不是因為雙方信任彼此,而是因為沒人敢公開否定川普。

要知道,傳統上這類協議都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秘密談判。可是這一次,美國的談判代表在埃及的紅海度假勝地談到深夜,川普卻提前對外宣布「和平達成」,然後說他要親自飛過去見證。外交官們嚇壞了——因為協議還沒完成!以色列的撤軍線、囚犯交換名單、哈瑪斯的安全保證,全都還沒談妥。

可是,當川普宣布那句「We ended the war in Gaza」,整個國際輿論就被他帶走了。美國的官員後來私下承認:協議根本還沒完成,但「已經接近完成」——而這,就是川普的算盤。因為在這個時候,沒有人願意當那個「破壞和平」的一方。

以色列的前駐美大使就說:「誰敢阻止川普站在以色列國會台上,宣佈自己值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句話其實點出了整件事的核心:這不只是外交,而是一場心理戰。

對川普而言,外交不只是談判,而是表演。他用強勢的姿態逼所有人表態——要嘛配合,要嘛被孤立。這是典型的「交易思維」,他不講究程序正義,而是結果主義。只要結果是停火,他不在乎過程是否正確。這種風格,讓他贏得支持者的崇拜,也讓傳統外交官抓狂。

而且他確實達成了傳統總統做不到的事。前美國中東談判代表就說:「從卡特到小布什,我經歷過六任總統,沒有一個能像川普這樣,逼以色列總理接受美國的和平方案。」這句話並非恭維,而是事實。因為這次,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ibi一開始強烈反對停火,認為這會讓哈瑪斯重整軍力。但川普用電話直接下最後通牒:「你必須簽,這是你的最後機會。」

這種做法有風險,也有壓倒性的力量。因為在那一刻,納坦雅胡不再是主導者,而成了被動的接受者。而另一邊,哈瑪斯也被卡塔爾、土耳其、埃及同時施壓。卡塔爾外交官說得很直接:「川普說要結束戰爭,我們沒有選擇。」

外交圈有句話叫「美國總統的時間就是全世界的壓力」(The President’s time is the world’s pressure)。這次,川普再次證明了這句話的威力。這句話的意思是:當美國總統親自介入一個國際議題的時候,那件事就不再只是外交官之間的談判,而會變成全球政治的焦點。

因為美國總統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種權力。全世界的媒體、盟友、敵對國、金融市場,甚至聯合國,都會立刻把焦點放在那個議題上。這種聚焦會產生一種「必須解決」的壓力。

舉個例子:如果今天只是美國國務院在開會談停火,雙方可以拖個幾個月都沒人關心;但如果是美國總統說「我下週要飛去簽署和平協議」,那所有談判代表、戰地領袖、盟國元首都會立刻加快腳步,因為沒有人敢讓美國總統在鏡頭前「失面子」。

這就是所謂的「總統效應」 Presidential Effect

不過,別太早樂觀。就算這是個歷史性時刻,問題依然很多。首先,這只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要解除哈瑪斯武裝、在加薩部署多國維和部隊——這才是真正的地獄關卡。這些議題的敏感程度,不亞於當年以巴建國問題。埃及的談判代表甚至說:「我們現在只是在蓋地基,還沒敢提屋頂。」

川普或許用高調的宣布打開了和平的大門,但能不能走完這條路,還要看後續的政治意志。接下來幾個星期,歐洲和阿拉伯外長已經在巴黎開會,討論如何落實這份協議。但很諷刺,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卻臨時取消出席。有人解讀為「內部有分歧」,也有人認為川普要自己掌控全局。

從戰略角度看,川普這場「宣布式外交」的確高明。他創造了「不可逆的輿論壓力」,讓雙方都只能順著演完劇本。他明白,在這個資訊時代,誰能掌握敘事,誰就能改變現實。可是,從制度角度看,這也是對傳統外交體系的衝擊。因為當領袖的個人魅力取代了程序、當「說了就算」取代了共識,那和平也可能變成個人榮耀的舞台。

我個人覺得,川普的這一手,有天才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天才在於他打破了僵局,讓各方重新上談判桌;危險在於,這種個人風格式的外交,沒有制度保障,一旦換了人,就可能崩塌。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有時候希望本身就是策略。」川普知道全世界都厭倦了戰爭,他抓住這種心理,把「希望」變成政治籌碼。就算他只是宣佈了一半的和平,也已經贏了一整個新聞版面。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外交手法,是不是代表傳統模式已經過時?未來的國際政治,會不會更像一場秀?我們是否會看到更多領袖,不靠談判,而靠「宣布」來塑造現實?

你覺得呢?你認為這是一場真正的和平,還是一場媒體幻覺?歡迎你在留言區告訴我你的看法,告訴我你相信的是川普的魄力,還是外交的程序?

如果你覺得這個影片有用,請訂閱、分享、轉發,讓更多人知道,世界的和平,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我是李偉康,祝你週末愉快,我們下個影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