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在簽和平協議,安華卻不在場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你有沒有發現,每當世界上出現重大外交場合,馬來西亞總是很熱血地在旁邊喊口號,但真正到了簽約、握手、談條件的時候——我們卻不在現場。這次川普主導的加沙停火協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包括印尼總統都到了埃及見證,只有我們——馬來西亞,缺席。安華說,是因為我們「有保留地支持」,不想盲目附和這份協議。聽起來很有原則對吧?但問題是—外交的世界沒有旁觀席,你不在桌上,就不在人家的議程裡。

川普這次的和平協議,雖然有他一貫的戲劇性,但它確實讓戰火暫時停下來。以色列開始釋放兩千名巴勒斯坦囚犯,哈瑪斯也放了二十個以色列人質。你可以討厭川普的風格,但不能否認,這是過去兩年來第一個真正能讓雙方冷靜下來的機制。結果,我們的首相安華在國會上說:「我們沒有被邀請,因為我們給的是有條件的支持。」聽起來像在堅持原則,但外交世界不是考試,不是誰最正確就能得高分。這是一場現實的遊戲,誰在場誰就能發聲。

說白了,馬來西亞錯過了這次國際舞台的曝光。當印尼總統在會場上和川普合照、談安全合作,甚至被記者捕捉到「熱麥事件」那就是向川普要求見他兩個兒子時,整個媒體圈都在報導印尼的活躍。反觀我們,連照片都沒有,新聞裡的存在感,只剩下一句「沒有受邀」。對比起來,差距太明顯了。

我知道,安華想表現出馬來西亞一貫的原則立場——我們不與以色列建交,我們反對佔領,我們堅持巴勒斯坦建國。但問題是,外交不只是喊立場,而是如何把立場轉化成影響力。你看,印尼也是支持巴勒斯坦的,但他們照樣出席,照樣談條件。這不是出賣原則,而是用更靈活的方式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

安華在國會裡說,「歷史告訴我們,以色列不會履行承諾。」這句話我完全同意。但問題是——歷史也告訴我們,當別人都在寫新協議的時候,你如果缺席,你的意見就不會出現在文件裡。外交不是道德比賽,而是現實的權力交換。尤其當川普親自坐鎮,埃及、卡達、土耳其都派高層代表出席,你不出現,等於自動把主導權讓出去。

馬來西亞長期自詡為「巴勒斯坦最堅定的朋友」。但你想想看,朋友之間如果你每次都拒絕參加重要會議,只說「我支持你,但我不想坐在那群人裡面」,久而久之,別人真的會記得你嗎?外交的現實是:沒有參與,就沒有影響。即使你說得再正義,世界只記得誰在現場。

我必須說,安華這次錯失的不只是一次出席會議的機會,而是一場象徵性的國際回歸。馬來西亞這幾年在國際舞台的聲音本來就偏弱,好不容易有一個涉及人道、和平、亞洲領袖都在場的高層會議,我們卻選擇站在門外。你可以說這是原則,但在別人眼裡,這是缺席。

我甚至覺得,這樣的「有保留支持」是一種政治自我安慰。因為說白了,川普的和平協議雖然有瑕疵,但他成功地把話語權拿回來。全世界的媒體版面都在談「川普的和平」、「美國的調停」、「新一輪中東重建」。請問馬來西亞在哪裡?我們的外交部呢?除了開記者會譴責以色列、表態支持巴勒斯坦之外,我們有提出什麼具體建議嗎?沒有。

而且更諷刺的是——安華說他會趁川普來出席十月底的東盟峰會時,向他「表達關切」。拜託,這聽起來不像領袖的外交策略,反而像一個錯過主場的學生,在補交功課。你不在埃及會場上發聲,到時候在吉隆坡見面,人家川普早就完成首輪簽署了,哪還需要聽你表態?

我並不是要否定安華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場,那是值得尊敬的信念。也是馬來西亞外交政策一直以來的方向。 可是信念要有策略地實現。你不能永遠用道德優越感去取代實際影響力。今天馬來西亞不在那張桌上,明天我們的意見就不會在任何附錄裡。外交圈就是這麼殘酷。

想想看,印尼選擇在場,是為了未來有話語權。馬來西亞選擇缺席,是為了堅持原則。那問題來了——當停火真的生效、聯合國開始重建加沙時,資金、合約、重建公司、非政府組織的分配名單裡,有沒有馬來西亞的名字?恐怕又要缺席。

我講這些,不是要唱衰自己的國家,而是要提醒:外交的尊嚴,不是靠憤怒維持的,而是靠參與。你可以批評川普、質疑以色列,但不能讓馬來西亞永遠站在看台上罵,而不踏進球場。這次我們錯過的不只是一個停火儀式,而是一個重新被世界看見的機會。

你覺得呢?你認同安華這次「有保留的支持」是堅持原則,還是外交失誤?留言告訴我。你可以選——A:安華堅持原則值得尊敬;B:他錯失國際機會;或者你有其他的看法,請你也留言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覺得這影片有用,請訂閱、分享和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議題,我是李偉康,感謝你的收看,我們下個影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