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矽谷的鋼鐵人、火星殖民的先驅,也是全球首富。但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最引人爭議的,或許不是他不斷翻新的Twitter(現稱X)帖文,也不是他火箭能否順利回收,而是他龐大的家庭與對『生育』的執著。
然而,回顧他的種種行事風格,我們很難不將這起新聞與他一貫的『生育哲學』聯想在一起。馬斯克曾在各種公開場合不斷強調『人口才是文明延續的關鍵』,他口中的『生育率下滑等於人類末日』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先見之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位最受矚目、也最具爭議的科技狂人;從他的戀愛史、生育觀念一路剖析到他對人類未來的瘋狂預言,看看他是如何將個人情感與宏大理想交織在一起,並為什麼他相信:『孩子越多,地球就越有未來。』」
第一章:馬斯克的戀愛史——從校園到名人圈
「在了解馬斯克如何成為一位『生育狂人』或『多產父親』之前,讓我們先回溯他本人的情感軌跡。其實,馬斯克的戀愛史比他發射火箭的速度還要快速,更是充滿了戲劇性。
最早能夠追溯到他在加拿大與美國大學時期的交往紀錄。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2022年7月報導)指出,馬斯克在大學時相當害羞,除了專注於電腦與物理外,也曾有幾段不算張揚的戀情。然而,真正讓外界看清他感情世界的,是他在**2000年與賈斯汀·威爾森(Justine Wilson)**結婚。賈斯汀是一位加拿大作家,與馬斯克年輕時便相識。
兩人育有六名子女,包含早期夭折的一位男嬰,以及之後出生的一對雙胞胎與三胞胎。在馬斯克的自傳以及賈斯汀日後的訪問中(《Marie Claire》雜誌,2010年專訪),都提及馬斯克非常重視工作,甚至被形容為『沒日沒夜地寫程式、談企劃、遠行尋求投資』,這樣的工作狂性格,也直接導致了兩人婚姻的破裂。最終,這段婚姻在2008年正式劃下句點。
此後,馬斯克的感情戲進一步升級。他結識了塔露拉·萊莉(Talulah Riley)——一位英國演員,並在2010年與她結婚。但是,僅僅兩年後,兩人宣告離婚。離奇的是,兩人又在2013年再度結婚,卻在2016年二度分手,因此被媒體稱為『最複雜的前妻關係』。
接著,馬斯克的感情世界更是跨足好萊塢。他與演員**安柏·赫德(Amber Heard)**曾有一段短暫的交往,時間點據傳是在安柏與強尼·戴普(Johnny Depp)紛擾的離婚官司期間。大量八卦媒體圍繞在這段交往做文章,儘管兩人已分手,但持續成為花邊新聞的話題。
再來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充滿未來感的伴侶——加拿大音樂人Grimes。自2018年正式公開交往以來,他們同樣讓外界霧裡看花。Grimes與馬斯克育有三名子女,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名字極度罕見、結合人工智慧與密碼元素的X Æ A-Xii。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2021年5月報導),這個名字的靈感來自於先進科技和航空母機型號的結合,也體現了Grimes前衛的音樂風格與馬斯克對未來科技的崇拜。兩人之間不斷傳出分合消息,Grimes曾在社群平台暗示:「我們的關係是一種極度流動、不斷演化的存在」。
除了公開伴侶,馬斯克還與**Neuralink高層希馮·齊利斯(Shivon Zilis)**傳出透過捐精或人工生殖的方式育有一對雙胞胎,時間約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然而,外界對這段關係的細節知之甚少,更多是透過內部員工爆料與《Insider》調查報導(2022年8月)得知。
如此多的感情關係,以及至少12位、甚至13位子女的誕生,已讓外界目不暇給。更具爭議性的是,二〇二五年二月,名為**艾殊莉(Ashley)**的26歲女作家,聲稱馬斯克是她孩子的生父——如果這屬實,馬斯克的子女數再次刷新紀錄,堪稱是科技界的一個『生育傳奇』。然而,馬斯克並未正面證實,也沒有任何官方聲明。」
第二章:『聰明人要多生』——馬斯克的生育狂熱
「馬斯克對生育的態度,一向充滿爭議。他在多次公開場合高呼:『若生育率持續下降,文明將崩潰。』
這句話不是耸人聽聞,而是他長期以來的信念。馬斯克相信,人口才是地球文明發展的核心動力,尤其在高科技時代,更需要源源不絕的高智力人才。
在2022年7月的All-In Summit上,馬斯克直言:『聰明人應該多生。』(參考YouTube官方頻道All-In Podcast, 2022年7月影片)他甚至開玩笑說,自己會盡力『以身作則』,暗示了他對不斷擴大的家庭其實是相當自豪的。
對於馬斯克的主張,一部分支持者認為:
- 他指出的確是全球危機:多國生育率持續下滑,如韓國已跌至0.7左右(據韓國統計廳2023年數據),日本也陷入少子高齡化的困境。這在未來的數十年內,恐怕會對社會經濟結構造成巨大衝擊。
- 他關注人口的結構問題:不只是數量,更在於是否有足夠的優質教育與研發人力去推進社會進步。
然而,也有相當多的批評者認為馬斯克是誇大其詞,甚至將個人商業利益包裝成全球危機。有專家直指:對高科技產業而言,的確需要大量工程師與勞動力,但這並不等於整體社會就必須靠無限制的生育來解決。
「性行為若不為生育,就是愚蠢的。」
(此言論來源自他在2023年於推特的發文,亦被多家媒體引述,如《TechCrunch》2023年9月整理)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2024年數據)顯示,全球人口雖在某些區域出現下滑,但仍持續成長,並不如馬斯克所言呈現大規模崩壞態勢。
儘管如此,馬斯克本人依舊堅定強調:『人類需要更多的孩子來擴張文明版圖』。有趣的是,他的『生育狂熱』從來不是純粹喊口號,而是透過自己與不同伴侶的家庭規劃,展現出一種『我就是相信,所以我去做』的作風。這種高調的實踐,引來讚譽,也帶來不小的爭議。」
從家庭到物種存亡——馬斯克的終極焦慮
馬斯克曾在2021年的德國軟體會議(參考《路透社》,2021年9月19日報導)上明確表示:『地球人口不足,火星計畫就不可能有充足的人力與資源來推動。』這樣的論述,將人口議題與太空移民緊密結合,也將他的生育觀擴大到人類種族延續的層次。
但馬斯克的種種言論也遭到包括科學家、環保學者及人口學家在內的許多專業人士抨擊,認為他的假設過度簡化。
馬斯克對於『全球人口崩潰』的警訊,從某些角度來看確實帶有誇張元素;但也正是這種超前思維,推動他不斷投資於太空科技(SpaceX)、電動車(Tesla)、腦機介面(Neuralink),以及隨後可能再發展出的生物醫學或生殖科技。對他來說,生育與科技是相輔相成的。科技可以讓更多人類更快抵達火星,更多人口又能讓科技發展有更大的驅動力。
然而,環保組織與女權團體反駁: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人口紅利』,而忽略了教育、醫療、環境保護等綜合條件,反而可能讓地球面臨更嚴重的資源短缺與污染危機。根據《衛報》(The Guardian,2024年1月專欄)評論,『生育問題既是私領域,卻也被馬斯克賦予了一層世界末日的公共性質;這種結合有其挑戰性,也相當引人注意。』」
這一次,面對來自一位26歲女作家艾殊莉的指控——是否真的迎來了第十三個孩子?這樣的訊息再度延伸了馬斯克的傳奇,也為我們展開了更多關於『生育』、『文明』以及『人類走向』的想像空間。馬斯克的極端主張,或許讓很多人反感;但無論我們對他抱持什麼看法,他最令人無法忽視的,就是他總是在家庭與星際之間,透過真金白銀的投資、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去實踐他那看似瘋狂的理想。
古往今來,為了尋找新大陸而遠航者,往往會被視為瘋子;為了探索未知而登月者,也曾遭受無數質疑。馬斯克,或許是我們這個世代最極致的開拓者。不管是創造一個龐大的家庭,或是夢想火星上出現人類新文明,都讓他顯得既令人敬佩、又讓人心生疑惑。
最後,讓我們將問題拋給螢幕前的你:
你認為馬斯克的生育觀,是一種警示文明『即將衰落』的先知之言,抑或只是一位擁有龐大資源的富豪在『任性』實踐自我理想?
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思考:在這個人口動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多生』,還是『理性地生』?我們又該如何把握在地球上的每一天,同時展望未知的星際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