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了,母親入獄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宗讓整人心碎的案件—六歲自閉症男童 Zayn 的母親,被法庭判刑五年,罪名是疏忽導致兒子死亡。這起案件不只是刑事判決,更是一次關於家庭壓力、法律責任與社會良知的集體省思。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想先用一點時間和大家科普什麼是「兒童疏忽罪」。根據馬來西亞《兒童法令》(Child Act 2001),父母或監護人對孩子有「法律上的照顧責任」(duty of care),必須確保孩子的安全、健康與教育。如果因為照顧不當、放任危險或情緒失控導致孩子受傷或死亡,就可能構成刑事疏忽。這項罪行最高可判二十年監禁或罰款五萬令吉,甚至兩者並施。法律這樣規定的目的,是要提醒社會:兒童是弱勢中的弱勢,他們的安全必須受到最嚴格的保護。

Zayn的案件發生在 2023 年 12 月。那一天,這名六歲的自閉症男童被父母報失。隔天,他的屍體被發現在白沙羅一條小溪裡,身上有明顯的傷痕,包括頸部被壓痕與身體擦傷。警方懷疑他曾經掙扎過。原本以為是單純的走失,卻演變成一場全國矚目的悲劇。

案件調查後,檢方指控母親 Ismanira在案發當天,讓兒子獨自外出、沒有監護。更令人唏噓的是,警方在她與丈夫的 WhatsApp 對話中發現,她曾寫道「我壓力大到想死」和「我打了他的屁股,因為他惹我生氣」。這些訊息成了檢方指控她疏忽的重要證據。

法官在審理時指出,被告無法推翻檢方的論點,也沒有證據顯示她有採取合理的預防行動。最終,法庭裁定她罪名成立,判監五年。她的丈夫則在較早前被判無罪。這個結果在社會上掀起巨大爭議——一邊是覺得這樣的懲罰合理,因為孩子的死不能沒有責任;另一邊則認為,這樣的母親其實已經失去了一切,再判刑只是雪上加霜。

而這裡,正是整個案件中最令人揪心、也最具爭議的地方。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對父母已經承受了世界上最極致的痛苦——失去自己的孩子。看著一個已經心碎的母親被判刑,很多人會覺得「不近人情」。然而,這個判決背後反映的是**法律、道德與人性悲劇之間的殘酷衝突**。

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法院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第一,**法律的目的,是保護弱勢。** 法院判決的對象不是母親的「悲傷」,而是她在悲劇發生之前的「行為」。法律上所謂的「疏忽」,是指父母未履行謹慎責任,導致孩子陷入危險之中。根據庭上的證據——她讓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單獨外出、加上她自己承認的情緒壓力與體罰——這些都構成了法律上明確的疏忽。法院必須針對這個「因」作出裁決,而不是因為同情「果」就放棄追究。

第二,**這個判決的另一個目的,是對社會的警示。** 如果法院因為她的悲慘遭遇而免除責任,可能會傳遞出一個危險訊息:在壓力之下,父母的照顧義務可以被豁免。這不僅對兒童保護是一種倒退,也可能讓未來更多類似的悲劇發生。這次的判決,劃出了一條社會底線——無論父母多麼困難、生活多麼艱苦,孩子的安全都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要區分「疏忽」與「謀殺」。** 現在法院對母親的判決,是「疏忽致死」,而不是「謀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疏忽罪承認她失職,但不代表她蓄意殺害兒子。報導中提到,警方仍在調查是否有第三方涉案,因為孩子身上有防禦性傷痕。也就是說,Zayn 的死亡很可能是外力造成的,但那外力之所以有機可乘,正是因為母親在那一天放手讓孩子獨自外出。法律只能針對她的「行為」做出責任認定,而非對未知的兇手下判。

最後,我們要理解這場悲劇的「雙重性」。一方面,這是個人的悲劇——一位母親在生活壓力、心理疲憊與社會孤立之下崩潰,她本身可能也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另一方面,這是法律的悲劇——一個無辜的孩子,因為監護人的失職,最終喪命。

這件事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在於,它揭示的不是一個「壞母親」,而是一個**系統性失敗的社會現象**。當特殊兒童家庭沒有得到足夠支援,當心理輔導與托育資源長期不足,當周圍的人對這些家庭避而不談、冷眼旁觀,甚至被污名化,這樣的悲劇就有可能再次發生。

根據教育部數據,馬來西亞有將近 29 萬名被列為身心障礙學生的孩子,其中 2 萬多名患有自閉症。這意味著,有數萬個家庭每天都在和壓力搏鬥。但我們的社會有多少政策、多少制度真正讓這些家長能喘口氣?許多家長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他們真的「撐不下去了」。

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位母親被判刑,不應該只是單純的譴責,也不能只是情緒化的同情。它是一個提醒——我們不能等到悲劇再次發生,才開始談「關懷」。家庭的崩潰不是一瞬間,而是長期孤立、無助、壓力堆疊的結果。這起案件,讓我們看見了法律的冷與母愛的痛,也逼我們問一個更深的問題:一個文明社會,除了懲罰錯誤的人,更應該怎樣防止下一個錯誤發生?

你家裡或者身邊有類似的例子嗎?你認為政府或者這個社會應該如何改善特殊兒童家庭的支援制度?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讓更多人一起討論。

希望今天的這個影片,能讓大家對於家裡有自閉症的朋友多一點溫柔和關懷,如果在能力範圍外,也請記得那句,即便不愛,也別傷害。 如果你覺得這支影片有用,請訂閱、分享和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課題。我是李偉康, 感謝你的收看,祝你週末愉快。我們下個影片再見。

李偉康
李偉康
Articles: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