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偉康,在進入今天的討論之前想請大家幫忙訂閱我的頻道,因為系統告訴我,有多達80%的觀眾都還沒訂閱所以要請大家多多支持,那麼我們就開始今天的話題。 美國總統川普結束舉世矚目的馬來西亞訪問以後,焦點落入了那份引起熱烈討論的協議—《美國馬來西亞互惠貿易協定》。美國佬很 Steady , 把整份協議的內容都放到白宮的網站上,不隱瞞,不用通過特別關係,任何人都能下載和檢視這份協議的內容。 乍看之下,這是一份經貿協議,但如果你細看內容,就會發現它的範圍不只是「貿易」。它涵蓋了關稅、農產品、市場准入、數位貿易、勞工、環保、國安、科技合作、甚至外資投資與軍事供應鏈。換句話說,這份協議已經超越傳統自由貿易協定的框架,更接近一種「經濟安全夥伴協定」。
不過,社會上對這份協議的反應非常兩極。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新的經濟機會,是馬來西亞走進全球供應鏈核心的一步;但也有人批評說這是「喪權辱國」、是「被迫站隊」、甚至是「花大錢去討好美國」。
這類聲音其實不難理解,因為文件裡的確出現一些看起來「偏向美國」的條款,比如:要放寬對美國產品的進口限制、要採購美國貨、甚至還要促進對美國的投資。
那麼今天我就從我的角度,拆解整份協議的核心邏輯,看看它背後的真實意圖與實際影響。
首先,我們先講它的基本內容。
這份協議的主要精神是「互惠」。雙方承諾要降低貿易壁壘、促進市場准入,並且在關鍵產業與供應鏈上建立更深層的合作。
具體來說,馬來西亞會對美國的產品降低甚至取消關稅,美國也會對馬來西亞商品給予新的「互惠關稅待遇」,取代之前在川普時期提出的懲罰性關稅。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有條件的優惠」。只要馬來西亞遵守協議內容,就能享受美國市場的低關稅或免關稅待遇。
附件裡列出了詳細的清單,包括豬肉、乳製品、雞蛋等農產品,馬來西亞將分階段降低關稅,並允許美國商品以配額形式進入市場。同時,美國也承諾降低對馬來西亞出口的工業品和電子產品的關稅。這是傳統貿易上的「互讓」。
但從第二章開始,協議進入了更深層的領域—「非關稅障礙」。
這部分要求馬來西亞承認美國的產品認證與安全標準。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藥品、醫療器材認證,或美國農業部(USDA)的肉類檢驗,都必須被馬來西亞直接承認,不得要求重複測試或重新審批。這一條非常關鍵,它意味著美國的產品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進入馬來西亞市場。對消費者來說,或許代表價格下降與選擇增加;但對本地製造業者或小型進口商來說,也可能增加競爭壓力。
協議還提到,馬來西亞要逐步採用與美國一致的「良好監管實踐」(Good Regulatory Practices),也就是在制定政策時要公開透明、開放諮詢、接受意見,讓企業能提前預測政策變化。這看起來像制度改革,但同時也代表政府在某些政策上將受到更高的國際審視。這個我覺得很好耶,因為能讓外國企業更放心的在馬來西亞投資,因為企業最擔心的是朝令夕改。
第三章是現代協議中最重要的一塊:數位貿易與科技合作。
這裡明確規定,馬來西亞不得對美國科技公司徵收數位服務稅(Digital Services Tax),不得強迫企業交出源碼或技術,必須允許數據跨境自由流通,並保障美國雲端服務提供商的運作。簡單說,就是確保Google、Amazon、Microsoft、Meta、NVIDIA這類公司能無障礙地在馬來西亞營運。
有人覺得這是讓步,但事實上這也是趨勢。你想想,Google 和 Microsoft 那些公司來馬來西亞投資就是白億美元的規模,如果政府忽然突發奇想的想像中共那樣建立馬來西亞版的防火牆,那麼那些投資豈不是打了水漂?而且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與美國簽署「數位貿易章節」,目的就是確保國際科技企業能放心投資、建立雲端基礎設施。如果馬來西亞能藉此吸引更多美企在本地設立數據中心或AI研發基地,那長遠看是有戰略價值的。反之,如果拒絕開放,企業可能會選擇去新加坡、越南或泰國。
然後是最具爭議也最重要的部分——第五章「經濟與國家安全」。
這一章幾乎可以說是這份協議的「靈魂」。
條款裡明確寫道:如果美國對第三國(例如中國或俄羅斯)實施進口管制、制裁或關稅措施,馬來西亞必須「採取等效行動」或與美方協調同步。這意味著,馬來西亞未來在某些戰略領域上,必須更明確地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之前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限制嗎?
像是美國政府禁止向中國出口高階AI晶片和先進製造設備,特別是 NVIDIA 的 H100 晶片、ASML 的光刻機,這些都是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生產的關鍵核心。
結果很快就出現「第三國轉口」的現象——有些中國企業繞道新加坡、香港、甚至馬來西亞購買相關設備,再轉運回中國。這在國際貿易上被稱為「backfilling」或「transshipment」,意思是透過中間國家規避出口管制。因此,這份《美馬互惠貿易協定》在第5章特別寫明,馬來西亞必須建立制度去防範這種情況,例如:審查可疑的出口訂單、共享海關資料、甚至在必要時同步執行美國的出口禁令。
有人批評這樣會喪失主權,但實際上這是目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必然結果。很多國家——包括韓國、日本、甚至歐盟成員——都在以類似方式與美國協調政策。對馬來西亞來說,這不只是政治考量,而是確保出口與科技產業不被邊緣化的戰略必要。
第六章談的是「商業與投資」。
這一部分被批評最多,因為協議明文寫出馬來西亞將「促進約7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而且還要「購買美國商品」。乍看像是被迫交保護費。但如果我們把細節打開來看,這700億其實不是政府直接「給美國的錢」,而是鼓勵國家企業與私營部門進行海外投資,包括能源、科技、基建、以及綠能項目。
例如,Petronas與美國能源公司合作購買液化天然氣;馬航向波音購買新飛機;電信公司採購美國雲端與通訊設備。這些都是企業之間的商業交易。
再說投資美國,很多人覺得這是在「把錢送給人家」。但事實上,投資美國市場是一種「全球資產配置」。馬來西亞的主權基金和國營企業每年都會分散投資在不同國家,以求穩定回報。以往可能放在倫敦、新加坡或香港,現在轉向美國,是基於現實的市場考量。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資金流動性強、透明度高、回報率穩定。像挪威主權基金、新加坡GIC、阿布達比投資局等國際投資機構,幾乎都把資金集中在美國市場。
所以,這不是「送錢」,而是「讓國家資金在最有效率的地方發揮作用」。
你可以想像成:馬來西亞在全球投資的棋盤上,只是從「分散布局」轉為「集中部署」。以前可能平均分在亞洲和歐洲,現在多放一點在美國。這是策略調整,不是財政讓步。
最後一章談執行與終止。協議規定只要一方違約,另一方可以依法採取報復性關稅;同時,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前180天通知終止協議。這代表它不是永久約束的協定,而是以「互惠互信」為前提的雙邊承諾。
綜合整份協議來看,這的確是一份帶有美國主導色彩的文件,但它並不是單方面的剝削。
對美國來說,它要的是供應鏈安全與地緣穩定;對馬來西亞來說,這是一張進入高端技術與全球資本市場的門票。
短期內,我們可能要承擔市場開放的壓力與政治風險;但長期來看,這也讓馬來西亞站上新的產業階梯。未來,無論是半導體、AI運算、能源轉型還是金融服務,馬來西亞都有可能成為美國在東南亞最可靠的夥伴。各位老觀眾應該知道我的傾向,我一向來都認為跟美國佬找吃,是對馬來西亞最好的發展途徑。而且歷史也證明了,所有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的國家, 都成為了世界的發達國家。 其中新加坡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說這是「喪權辱國」並不準確。這更像是一場現實的權衡與機會的交換。
我們用開放換來技術,用市場換來投資,用政策調整換來長遠的安全感。
在地緣政治越來越緊張的世界裡,這樣的交換不是屈服,而是一種務實。
今天的影片有些長,能看到這裡應該都是真愛了,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影片有用的話,請訂閱,按讚和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議題,我是李偉康,感謝你的收看, 我們下個影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