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年我們來說-學校禁酒事件。表面上這只是關於一杯酒能不能在禮堂裡出現的問題,但背後其實牽動著整個社會對多元文化、宗教界線、以及自由空間的焦慮。
事件的導火線大家應該知道了。九月底,怡保聖米高中舉辦校友晚宴,場面熱鬧,有供應酒精飲料。結果照片流出後,酒被伊黨的國會議員拿去國會質問,說為什麼允許學校範圍裡出現酒精。首相安華在十月二十三號回應說,政府學校範圍內不應該舉辦涉及酒精或賭博的活動,因為那違反教育場所的宗旨。
有個事情要需要特別的說明。其實絕大多數的華文小學,在法律上被歸類為「政府資助學校」,而不是完全的政府學校。這讓整個事情掉進灰色地帶——既不是完全公立,也不是完全私立。所以華社因此對這個表態反應非常大,擔心首相的金口一開,這項原則性的禁令,未來會被無限放大,變成連所有接受政府部分資助的華校都要遵守的規則。那就不只是文化議題,而是衝擊整個華小的根本運作。
要理解這場風波為什麼會引爆,我們要先明白——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裡,一杯酒的重量,遠遠超過你想像。在華人的文化裡,酒精不只是飲料,它是情感的媒介,是社交的語言。婚宴、社團周年、校友聚會、籌款晚宴,幾乎都少不了酒。尤其是那一聲「飲勝!」——那不是單純的乾杯,而是一種儀式,一種集體吶喊。那拉長音的「Yam Seng」背後,是喜悅、是祝福、是團結的象徵。沒有這一刻,整場宴會都會顯得不完整、不熱鬧、不夠誠意。
所以當安華在國會說「學校不能有酒」,很多人聽到的不是規矩,而是一種文化被否定的感覺。特別是對華文學校來說,那些禮堂不是單純的教育設施,而是整個社群共同的精神場域。很多學校的禮堂,是靠家長、校友、社團一磚一瓦籌建起來的。它是婚禮的舞台,是籌款的場地,也是華社延續文化生命的空間。你知道嗎?許多學校的營運開銷,靠的就是這些宴會的租金收入。這種「以校養校」的模式,是因為政府的撥款不足,社區只好自己養自己。如果禮堂不能辦酒席,學校少的不只是錢,而是整個社群連結的機會。
而且,這些宴會通常是在放學後舉辦的,參與者都是成年人,不涉及學生。要把「教育道德」延伸到這些私人活動上,其實就是一種權力越界。這也是為什麼華社那麼強烈反彈。大家覺得,這不只是禁酒,而是在削弱非穆斯林社群的文化空間,是把一套以伊斯蘭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往整個社會推進。
這樣的恐懼不是空穴來風。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以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非穆斯林能在自己的社交場合自由飲酒,一直被看作是「多元精神」的象徵。那是一種共存的平衡,一種「你有你的信仰,我有我的生活方式」的默契。可是當政府開始介入,哪怕只是一句「不應該有酒」,對很多人來說,那就像是一個文化生活習慣被悄悄往侵蝕了一寸。
在首相發表聲明後的24小時內,此議題迅速被提上2025年10月24日的每週內閣會議議程 。據報導,多名來自不同成員黨的華裔部長,在會議上針對禁令可能對華校造成的衝擊,進行了強而有力的陳述。被提及的關鍵人物包括來自行動黨的陸兆福、倪可敏、沈志強,來自人民公正黨的鄭立慷,以及來自砂拉越全民團結黨的張慶信。內閣最終達成共識,決定維持現狀。這項決議的具體內容為:全國華文小學的禮堂將不受禁令影響,可以繼續舉辦提供酒精飲料的宴會活動 。
政策的快速轉彎,也顯示他們很快意識到,最初的政治判斷出現了嚴重失誤。原本想安撫右翼反對派的舉動,結果卻在自己的執政聯盟裡引爆更大的危機。因為一個政府可以承受來自對手的攻擊,但卻很難承受來自核心支持者的背棄。領導層因此迅速權衡,認為疏遠華社、動搖聯盟穩定的代價,遠遠大於在道德議題上對反對黨示弱。這次的U-turn,實照出了安華政府的矛盾。他既想要討好保守派的信任,又不想得罪多元社群的支持。結果就是:保守派嫌他太軟,華社覺得他終於露出真面目。這樣的結果不是治理的失衡,而是安華貪心的後果。
同樣有趣的是媒體敘事的分裂。中文媒體的標題幾乎都用「禁酒引發爭議」、「多元社會受挑戰」這樣的語氣,焦點放在文化與自由。馬來文媒體的角度卻完全不同,《Utusan》、《Sinar Harian》都以「首相強調學校神聖性」為重點,語氣帶著一種道德正當性。這種敘事差異,也讓不同族群的網民進入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Facebook 中文圈的留言,充滿文化焦慮。「今天是禁酒,明天是不是要禁唱歌?」、「是不是要連聖誕節布置也不能放?」這種擔心很真實,是對自由空間被壓縮的恐懼。而在 TikTok 的馬來圈,影片底下卻是另一種氛圍。「Sekolah tempat suci」、「Jangan rosakkan moral generasi muda」,一面倒地支持首相。
這兩種回音室的分裂,其實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大家都以為自己在捍衛道德或文化,但沒有人在捍衛「共存」。
這次事件深刻地揭示了維繫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非成文社會契約,其實非常脆弱。僅僅一句被認為跨越文化紅線的國會聲明,就足以在二十四小時內引發一場政治危機。這代表著,我們長期以為理所當然的「多元共存模式」,其實比想像中更薄弱。
最後我想說的是,禁酒這件事不是孤立的。它反映出我們這個國家對「多元」的態度。政府能不能做到「一個原則適用於所有文化」,還是永遠根據哪一方聲音比較大就妥協?如果今天可以為了宗教敏感撤回酒精,那明天是不是也能為了「和諧」撤回其他自由?
多元社會的成熟,不在於每次都不衝突,而在於衝突之後能不能尊重差異。這次的「U-turn」讓人鬆一口氣,但也提醒我們——多元不是天賦,而是每天都要爭取的權利。
最後我想說,真正的教育,不只是教書本裡的知識,而是教人如何共存。如果一個社會的教育體系都不能包容差異,那我們教出來的下一代,怎麼可能懂得尊重別人?
我是李偉康。如果你覺得這支影片有用,請訂閱、分享、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議題,感謝你的收看, 祝你週末愉快,我們下個影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