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為何沒被抓?與納吉相比的高明之處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要講的這個主題,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問號:為什麼納吉會因為 1MDB 被判刑、坐牢,國際媒體甚至把他標籤成“教科書式的貪腐”;可是馬哈迪,這個在位二十多年、塑造了整個大馬政治經濟生態的人,至今卻始終查不到他個人貪腐的鐵證?難道他真的比納吉乾淨?還是,他其實只是更高明?今天這集就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不是清廉與否的問題,而是「手法」、「時代」與「制度佈局」的差別。

我們先把畫面拉回去,講納吉。1MDB 這個案子你我都耳熟能詳了,但是很多人都還搞不清楚那些錢是怎樣變出來的。

簡單的來講,這些錢是1MDB向外國銀行借來的。為什麼外國銀行肯借出那麼大的款項?那是因為1MDB有國家做擔保人,哇,整個國家做擔保,利息又好,當然能很快的就能發出這筆貸款了。 而最荒唐的地方在於,那筆錢不是模糊在某個國企的黑洞裡、不是藏在某個基金會的帳冊間,而是很明確、有路徑、有流水,最後其中一大筆就躺在納吉本人的本地銀行戶口。這件事以現代的金融追蹤來說,簡直就是自我暴露。國際銀行、反洗錢體系、跨境司法互助,全部都動起來之後,這種「留名留姓」的金流鏈條根本就躲不了。納吉當時還表演了一段公關語錄:「如果我要偷錢,怎麼可能笨到把錢匯進馬來西亞?」抱歉,現實就是這麼諷刺,偏偏你就把錢放在最容易被盯上的地方。這不是“我太聰明你看不見”,而是當時納吉太自信“你一定動不到我”。

而且納吉不是沒試過掩蓋。他也很「用力」——撤換檢察總長、開除敢問問題的副首相、打壓媒體、封鎖網站、動用《官方機密法》把該透明的報告蓋起來。問題在於,這個年代不是 1980 年代了。數位媒體、爆料平台、國際跨社群的資訊流通,你今天把一扇門關起來,明天會有十扇窗打開。你在國內壓得住一時,也壓不住新加坡、瑞士、美國的監管機構。你在電視台安排再多「訪問」,也掩不住推特、臉書、YouTube 的公民記者。時代變了,公權力想用老方法蓋住新時代的燈,最后反而被光線反噬。納吉輸在时代:他活在資訊高度透明、國際合規鐵網收緊的年代,還偏偏用最笨的方式把錢放在自己附近,最後把自己送上了监狱。

好,鏡頭轉回馬哈迪。很多人問我,老馬真的那麼乾淨嗎?我的答案很簡單:不要把「查不到」等於「沒有」。馬哈迪在位最厲害的地方,不是他沒有問題,而是他把問題「制度化」了。什麼叫制度化?就是把利益的流動、資源的傾斜、工程的分配,全部包裝成「政策」、「國家發展」、「土著扶持」、「現代化工程」。於是乎,就算最後爆出來的是幾十億、上百億的虧損,對不起,那不是某個人的賬,是國家的賬,是「時代的代價」。你能抓誰?你抓得了政策嗎?你抓得了一整個內閣嗎?你抓得了一個以「國家競爭力」名義做出的拍板嗎?這就是高明之處——把一切變成「體制運作」,把責任灑在內閣的會議桌上,讓你不知道要向哪一隻手來問責。

你看當年百瀚鋼鐵,你看土著銀行的幾度重組,你看那一整串「私營化利潤、社會化損失」的經典操作。輸了誰填?納稅人填;投資錯了誰承擔?公共財承擔。然後他會告訴你,這是民族騰飛的學費,這是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成本,這是讓我們從農業國走向工業國的必經之路。話說到這裡,很多人反而情緒被帶走了:對啊,沒有這些大工程,我們哪裡有雙峰塔?沒有這些大計畫,哪裡來 2020 宏願?這就是「敘事的力量」。老馬最厲害的地方,是他不只控制資源,他還控制語言。他把失敗說成必經,他把代價說成投資,他把特權說成扶持,他把「不能問」說成「不要妨礙大局」。

你如果問我,為什麼在他當家那麼多年,幾乎沒有大型的個人貪腐案能直接咬到他?答案很殘酷:因為他早就把制度、媒體、司法,收拾得服服貼貼。1987 年「茅草行動」,一口氣抓了許多人、吊銷報館執照,從此媒體學會了自我審查;1988 年司法風暴,最高法官被拉下來,整個司法體系被敲了一記悶棍;《官方機密法》下,很多關乎公共利益的文件可以理直氣壯地蓋上「不可公開」的印章。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當你真的想問責的時候,你會發現工具箱是空的:媒體不敢挖、司法不敢吭、資料拿不到、證人不想說。這叫「防患未然式的遮蔽」。等到你覺得怪怪的時候,已經沒有任何的證據鏈了。

我知道會有人說,那是不是代表他真的沒有把錢放進自己戶口?很可能。因為他最懂的-是「不把雞蛋放在自己身邊」。你要在這個遊戲裡面活到最後,就不要留下任何直接、個人、可被司法鏈條抓住的物證。要做,就做「對某些企業有利的政策」,要給,就給「有關係的公司工程標案」,要護,就護「長期維持權力聯盟的利益結構」。這些東西即使最後被人嘲笑、被人批判,法律上你很難說他犯罪,因為整件事都被包裝在一個宏大敘事裡:「發展」、「現代化」、「土著經濟」。法律最怕的就是這種集體決策、政策成本、風險錯估,因為它沒有一個會把錢匯到誰私人戶頭的 Swift Code 讓你追查。司法要的是證據,不是情緒;老馬最懂這一點,所以他不會像納吉那樣犯「把證據放我家」的低級錯誤。

這裡還有一個關鍵差別:時代。馬哈迪的黃金期是 80、90 年代,那時候的媒體結構、國際監管、金融科技,都不像今天這樣緊密。你要封一篇報導,真的可以封;你要讓一個檔案消失,真的可以消失很久;你要讓一個人閉嘴,真的可以閉很久。反過來說,納吉活在 2010 年代,那是社交媒體、資料外洩、跨國協查的年代,很多事是「你還沒反應,已經世界皆知」。同樣是遮掩,同樣是施壓,效果完全不同。

回到政治智慧。老馬是有強人魅力的,他的語言是刀、是盾、也是旗子。他可以用一句話,把責任扛成「為民族負重」,把質疑扭成「你不懂大局」,把反對化為「你在妨礙發展」。他甚至可以公開講一些驚人的理由,例如,針對他將政府高價工程批給巫統相關公司、被批評是“公帑變黨產”時,馬哈迪不但不避嫌,還當場反問:「不這麼做,誰來替巫統總部償還3億6千萬債務?」

此等語出驚人之舉,放在任何民主社會都會被罵到翻,但他講得理直氣壯,支持者還點頭,因為他把「黨」和「國」綁在一起,把「族群利益」和「權力需求」綁在一起。這就是強人的話術,也是他長期能維持支持的關鍵。你以為他只是在做工程?不,他是在做敘事工程,是在建一個「你要相信我,我在為你們」的巨大符號。雙峰塔不只是大樓,它是權力的地標,是支持者心理的圖騰。

納吉呢?他沒有那種凌人的凶猛和說服力。他的公關,是幕僚化、稿件化、安排好的訪談。遇到大事,他不是第一時間站出來「扛住鏡頭」,而是往後縮,等風頭、等稿子、等安排。MH370 的時候,他慢,水災的時候,他在地球的另一端打球。這些不是細節,這些是政治。政治是形象,是你在危機時刻是否願意站在人民前面,承擔錯誤、承擔未知、承擔恐懼。你不站,人民就會自己站,然後他們會問:那你要來幹嘛?1MDB 之後更慘,他一路否認、一路動用國家機器,卻從不敢走進一個真正自由提問的記者會。當大家看到的是軟綿綿的訪談、預先擬好的問題、以及一連串「我不知情」,對不起,信任這個東西就回不來了。

族群政治上,兩個人的功力也完全不同。老馬非常清楚馬來政治的底盤,他從《馬來人的困境》開始,就懂得怎麼講「馬來人的焦慮」——經濟、教育、地位,全部抓住。政策上他給足土著扶持,話術上他把這些合理化成「歷史債務」的清償。在這個框架底下,華社、印裔社群縱然不滿,也難以翻盤,因為當時全球經濟好、城市在發展,大家有飯吃、有工做,怨氣被政績稀釋。納吉也嘗試過「一個馬來西亞」,也真的想努力實踐。很多人其實都承認,納吉是那麼多任首相對華人最好的,但是

2013 年之後,他很快就回頭鞏固馬來票倉,結果華人幾乎全跑票、城市中產不買單,最後還沒真正撐住保守派的胃口。這不是只會說話的問題,而是他沒有能力在矛盾之間創造一個令人信服的「共同未來」。

還有一個差別,講出來可能比較刺耳:老馬把「黨—國—政府—商界」的連結,做成了一張穩定的網;納吉把這張網用得太直白、太粗暴,還把自己擺在網的中心點。老馬偏好的是「讓朋友成功」,政策偏轉、工程分配、產業保護,你可以說那是裙帶資本,但他盡量不讓這條線直接連到自己;他非常清楚在政治上不能既要又要,你要做最有權力的人,就不能是最有錢的富翁。所以他傾向讓朋黨富翁們成為他自己的信徒,想像一下當丹斯里們都是你的馬仔,你又何愁不能心想事成呢?

而納吉的操作則是「讓我直接掌握」,這就會留下直接、可追蹤、可起訴的證據。前者在道德上可以被猛烈批判,卻在法律上很難一步到位;後者在法律上反而一槍斃命。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的局面是:老馬在政治場上退退進進,依舊能安然無事;納吉在法律戰場上左支右絀,最終留下「貪腐首相」的歷史標籤。

那反貪會最近說查老馬在英國的資產,很多人就問我:會不會有結果?我只能說,除非出現一條能夠匹配、可被法庭接納的證據鏈,否則最後多半又會落回「資產來源爭議」、「家族信託安排」、「合法避稅工具」這種模糊地帶。因為過去幾十年的制度設計,本來就沒有鼓勵透明;而當事人又是這個制度的設計師,他當然更懂怎麼在制度裡面走迷宮。你要把迷宮設計師抓出來,需要的是地圖、是線索、是門上的鑰匙;而安華和反貪會很可能連迷宮的入口在哪裡都還沒找到。

所以,今天這集我想留給大家三個 punchline。第一,別再用「沒有被定罪」來等同「沒有問題」。政治跟法律是兩件事,法律需要證據,政治需要的是判斷力。第二,別把貪腐只理解成「把錢放進自己口袋」。真正高級的貪腐,是把制度變成提款機、把政策變成遮羞布、把公共資源變成私人網絡的養分。第三,別忘了時代。老馬贏在一個封閉的年代、嚴密的結構與高強度的個人魅力;納吉輸在一個開放的年代、失靈的公關與過於直白的手法。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我們能做什麼?很現實,我們至少要把「看得見」的那一部分守好。公共採購的透明、國企財報的獨立審計、利益衝突的申報制度、資產申報的強制與查核、資訊自由法的通道打開,這些不是口號,是工具。沒有工具,再多的憤怒會在社交媒體上消散;有了工具,哪怕是強人,也得低頭。你我不一定能改變一切,但我們可以決定是不是繼續被「宏大敘事」麻醉。當有人再告訴你「這是發展的代價」時,你要懂的問一句:為什麼那個代價永遠是沒有議價能力的老百姓?

這集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製作,如果你覺得今天這一集有幫助,請幫我按讚、分享和訂閱我的頻道,留言告訴我你對馬哈迪與納吉的看法。我是李偉康。感謝你的收看,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