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人只剩少數 ,為何華人不敢多生?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我們來談馬來西亞華人的人口比例為什麼會一路下滑,甚至在2050年可能跌破20%,成為不到五分之一的小族群?

你知道嗎?1957年馬來亞獨立的時候,華人比例大概有37%,將近四十巴仙。可是到了2020年,我們只剩下23%。而官方預測再過三十多年,也就是2050年,可能只剩下19%,甚至更低。短短一個世紀,從三分之一掉到不到五分之一。這樣的變化,不只是數字,而是文化、教育、經濟、政治權力結構的位移。

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生育率。馬來人平均生育率大概在2.1,接近人口替代水準;可是華人只有0.8,連一個孩子都不到。2022年全國出生42萬嬰兒,華人只佔4萬,不到十分之一。想像一下,五六年後很多華小一年級,可能只剩下三十幾個華裔新生,長遠下去,華文教育會不會面臨萎縮甚至裁併?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

第二,移民潮。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海外的大馬人將近一百萬,其中大部分是華人,還是高學歷、專業人才。很多年輕人畢業後選擇去新加坡、澳洲、英國、加拿大,留在當地工作成家,沒有回來。這就是「腦力外流」。對國內來說,人才庫變小,創新力、企業接班都會受影響。

第三,政策環境。從1970年代的新經濟政策開始,資源分配對土著更有利——大學入學配額、公務體系比例、房產折扣等等。原意是扶弱,但華人年輕人感受到的是競爭更激烈、機會更有限,於是乾脆往外走。久而久之,留下的人更少,生得也更少。

第四,跨族通婚。部分華人和馬來人通婚後,配偶改宗,孩子登記為馬來族。單一年份可能影響不大,但長期累積,統計上的華人基數就會往下掉。

反過來看,馬來人的曲線為什麼一直往上?因為他們生得比較多,走出去的比較少,加上公共醫療和教育扶貧,讓鄉區人口存活率更高。再加上東馬的原住民族群都算進去,土著比例從1950年代的約五成,上升到今天超過七成。

那麼,這樣的趨勢會帶來什麼影響?

第一,文化與教育。華校的生源不足,微型學校會變多,華文教育的覆蓋率可能縮小。社會上說華語、方言的人也會更少,節慶、戲曲、廟會、會館的公共能見度下降。

第二,經濟與企業接班。很多中小企業由華人創辦,但年輕一代規模縮小、外流嚴重,傳承可能出現斷層,專業人才缺口也會變大。

第三,政治影響。人口結構改變後,華人票數和代表性下降,議題設定權會集中在多數族上。華社議程若要被聽見,可能需要更聰明的跨族聯盟與新框架。

不過,這裡也有一個不一樣的角度。華人比例下降未必全是負面的。因為當多數更明顯、少數更明確,有時反而能減少資源分配的緊張。歷史上族群衝突,常常跟「此長彼消」的威脅感有關。未來當馬來族群佔絕對多數時,他們對少數族群的威脅感可能下降,社會穩定反而有機會提升。同時,一些華人開始更積極融入主流,更多使用國語、參與政府服務,這長遠上有助於族群間的融合與理解。但風險是,多元的減弱,可能讓社會失去必要的制衡和對話,主流文化在沒有平衡的情況下會趨向單一。我們要小心守住這條底線。

那,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能做什麼?

我覺得,與其把焦點放在「國家要怎麼鼓勵大家生更多小孩」,不如先承認一件事:生育,應該是夫妻兩個人的決定,而不是國家可以強迫的義務。

很多年輕夫妻選擇少生甚至不生,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因為現實壓力太大。房價高、教育費用高、醫療成本高,這些才是真正的阻礙。國家可以提供補貼、改善環境,但最終要不要生、要生幾個,應該是兩個人衡量過資源、時間、生活品質之後的自由選擇。

所以,重點不是給年輕人灌輸「你們要為民族負責」這種壓力,而是努力的把整個社會環境變得相對公平、安全,讓夫妻願意去想像未來。孩子應該是愛的延續,不是國家的人口指標。

人口結構的長週期不是短時間能逆轉的,但我們能決定的是,讓這條曲線怎麼走得更好看。華人在這個國家比例會下降也許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但我們在文化、經濟的角色依然重要。只要我們繼續努力、繼續發聲,就一定能在這片土地留下深刻的印記。

那麼想請問大家—如果你是正在考慮要不要生小孩的夫妻,你會怎麼想?你覺得環境壓力真的那麼大,讓你不敢多生?還是你會堅持「至少要有下一代」?

又或者,你根本覺得:人口比例這種事,應該不是我們普通人要背的責任?請留言分享你的感想。也許你的故事,會讓更多人開始思考。也別忘了按讚、訂閱、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加入這個討論。我是李偉康,感謝你的收看, 我們下個影片再見。

李偉康
李偉康
Articles: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