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升1.99令吉!RON95目標式津貼全解讀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要聊的,是馬來西亞即將正式上路的RON95汽油新補貼機制——BUDI95。從9月30號開始,全國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油價補貼不再是過去那種「無限量、不分你我」的模式,而是設一個上限,每個月最多300公升。這個制度一出,很多人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進步,有人說這是妥協。那麼,我們就從頭到尾,把這個改革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在開始之前,先說一說什麼是「目標式津貼」?簡單來說,就是政府不再大水漫灌,而是設定條件,有針對性地把補貼給符合資格的人。馬來西亞過去的燃油補貼,往往變成「全民享有、甚至外國人也搭便車」。這一次的BUDI95,就是要限制對象、控制額度,把資源用得更精準。

新政策的核心有三個重點。第一,從9月30號起,RON95的價格對公民來說是每公升1令吉99仙,比之前的2令吉05仙再便宜6仙。別小看這6仙,因為這等於是兌現了希盟在競選時對選民的承諾。第二,這次補貼不設收入上限,也就是說,無論你是貧窮還是超級有錢,只要你是馬來西亞公民、持有有效駕照,就能享有這個優惠。第三,每人每月最多補貼300公升,超過了就得用市價來買。對電召車,駕Grab的司機則有例外,所以他們不受300公升的限制。

為什麼是300公升?安華的解釋是,根據統計局數據,大多數人一個月的油耗在100到200公升之間,最多也就是250公升,所以300公升幾乎涵蓋了99%的駕駛者。我自己是一個實際例子。我平時是一個星期加一次油,每次差不多RM100,一個月下來大概就是200公升左右。換句話說,300公升的上限對我來說目前是足夠的。但對有些做業務需要跑長途,或者小商戶的朋友來說,可能就不太一樣了,這也顯示這個上限對不同群體會有不同影響。

相信這時候有給汽油 allowance 的老闆們就要頭痛了,因為當業務把打油的單據交回來時,等於老闆要付 2.6的非津貼價格,無形中呢增加了一些銷售成本。至於外國人,即便開的是馬來西亞車牌,還是得照市價2令吉60仙買RON95;而外國車則只能用RON97。這樣設計,就是要堵住便宜油被走私到泰國、印尼的漏洞。

這一次提早宣布和安排,其實也吸收了過去民間的批評。比如說,不設收入上限,就是避免「排富」引發爭議。再來,這次政府刻意提早公布細節,強調會分階段測試,避免像之前100塊SARA現金援助那樣一上線就流量爆炸。甚至連操作方式——用MyKad或TNG、Setel應用程式都能認證—也提前說明提早宣傳,這其實是政府在學習過去的教訓。讓市場有適應和反應的緩衝時間。

把目光放大一點,為什麼補貼改革迫在眉睫?因為這對馬來西亞的財政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2022年,燃油補貼就花了520億令吉,佔全部補貼的74%。我們的稅收只佔GDP的12.5%,而油氣收入又在下降。這樣下去,教育、醫療、基建都要被擠壓。所以任何政府上台,都會很想把汽油津貼砍下來。

但補貼改革是馬來西亞政治裡的「死亡遊戲」。阿都拉時代因為削減補貼,加上油價高企,壓力加速了他的下台;2018年納吉政府的GST,1MDB加上生活成本上升,被反對黨放大成口號,最後政權垮掉。

安華政府這次當然不敢一次過「硬切」,只能邊走邊修。這就是為什麼原本要取消收入前15%群體的補貼,後來縮小成只鎖定最頂端的5%和外國人。原本說能省80億令吉,但現在省多少,沒有人敢講。還有一點,原本打算用中央資料庫Padu來精準鎖定低收入戶,但因為系統不受歡迎、部門間有分歧,最後也退回只用家庭總收入來判定。這些妥協,換來的是「政治可行性」,但也削弱了省錢的效果。

那麼,這樣的BUDI95到底能不能真正幫到財政?答案是不明朗。政府說,這樣能減少浪費,把錢用在教育、醫療、防洪工程上。但另一方面,因為不排富、又把油價降到1.99,實際能省多少,是個問號。很多經濟學家說,這其實是一個「過渡型政策」,未來可能還會加上配額制度,或者再根據收入細分,讓改革慢慢推進。

我是想問大家,你一個月加油量大概是多少?你覺得300公升的上限對你來說是剛剛好,還是不夠用?或者其實根本用不到那麼多?還是你根本不在意,因為你已經開著電動車了。

如果你覺得這個影片有用,請訂閱、分享和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馬來西亞的燃油補貼制度正在進入新階段。我是李偉康,感謝你的收看,我們下個影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