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我們來談一個很多人都心裡有數,但往往說不清楚的問題:為什麼馬來選民對民主行動黨這麼抗拒?你或許會覺得奇怪,行動黨長年以來喊的口號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強調多元平等、強調公民權利,可是在很多馬來同胞眼裡,卻變成了一個需要防範甚至抗拒的對象。這到底是怎麼來的?要講清楚這件事情,不能只看今天的新聞片段,而是要把歷史、政策、族群、宗教還有媒體因素,一層一層拆開來看。
在開始之前,我先跟大家解釋什麼是新經濟政策,NEP New Economy Policy?它是在1969年「五一三」事件之後,由當時的政府推出的長期政策,目標有兩個:第一是消除貧窮,第二是重組社會結構,避免經濟活動按種族分工。換句話說,政府覺得如果不給予馬來人更多的經濟保障和優待,社會的種族矛盾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NEP裡面包括了大學入學配額、政府採購、股權分配等等,都要給馬來人特別保障。這些政策到今天還深深影響著馬來西亞的政治文化,因為它直接關乎馬來選民的安全感與地位。這個基礎不理解,就沒辦法明白為什麼行動黨會被馬來社群視為一種挑戰。
回到主題。行動黨的歷史是從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馬來西亞的分支演變而來,從一開始就提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也就是所有人都是平等公民。這在理論上聽起來沒錯,可是在當時,主流的政治氛圍是巫統強調「馬來人至上」,要確保憲法第153條賦予的土著特權不被動搖。當行動黨出現的時候,馬來領袖們自然覺得這是一種威脅。1969年的大選,行動黨在華人選民支持下取得大突破,結果就引爆了「五一三事件」。從那一天起,馬來選民心裡就有一個烙印:行動黨代表著華人勢力的壯大,代表著馬來人地位的危險。
接下來,政府推動了新經濟政策,巫統長期執政,把媒體、教育、資源掌握在手裡。行動黨則在反對黨的角落裡,長期跟巫統對立。媒體宣傳裡,行動黨被描繪成「華人沙文主義政黨」,甚至2013年大選之後,《Utusan Malaysia》還用大標題問「華人還要什麼?」這些話其實就是在影射行動黨,說它要挑戰馬來人的主導權。長年的宣傳,讓很多馬來人從小就被灌輸一個印象:行動黨是危險的,是「別有居心」的。
不只是巫統,還有伊斯蘭黨PAS。行動黨和PAS的關係可說是分分合合。90年代他們曾經合作,但因為PAS推動伊斯蘭國的理念,行動黨馬上就退場了。2008年到2015年,行動黨和PAS、還有公正黨再一次合作組成民聯,但最後還是因為伊斯蘭刑事法Hudud的問題鬧翻。這件事情在很多馬來保守派眼裡,成了一個證據:行動黨就是反對伊斯蘭化。等於每一次有宗教議題,行動黨都會被塑造成「阻止伊斯蘭發展」的一方。這種標籤一旦被貼上去,要洗掉就很難了。
到2018年,行動黨跟希望聯盟一起成功執政,這是歷史性的時刻。但22個月之後,希盟就垮臺了,原因之一就是有人煽動「馬來政權被行動黨控制」的恐懼。哪怕事實上,行動黨在內閣裡只拿了幾個部長職位,完全談不上主導,可是這個「被華人控制」的敘事卻很有效。到了2022年,希盟和巫統一起組成團結政府,這本來是一個突破,可是基層的巫統支持者,很多人還是覺得難以接受。他們心裡的疙瘩不是短時間就能化解的。
再看政策和形象。行動黨提倡多元平等,強調要把資源按照需求分配,而不是按照種族。這在華人和印度人眼裡是公平的,但很多馬來人解讀成「要取消土著特權」。加上行動黨領導層長期是華人主導,馬來人面孔太少,這就讓馬來選民很難產生認同感。有人會覺得,這個黨始終還是以華社為中心,它真的懂得馬來社群的關切嗎?
一些具體的事件,也讓這種不安放大。比如林冠英用中英文發新聞稿,被批評不尊重國語。比如行動黨支持恢復地方政府選舉,被敵對政黨渲染成「讓華人控制城市」。又比如希盟政府討論簽署ICERD和羅馬規約,行動黨被扣上「推動削弱馬來人和蘇丹地位」的帽子。這些爭議,都被競爭對手拿來操作,加深馬來社群的懷疑。
更別說在社交媒體時代,TikTok上大量針對行動黨的影片,動不動就播「五一三」的歷史畫面,暗示「如果希盟贏了就會重演」。很多年輕馬來人被這樣的敘事動員起來,覺得不能支持行動黨。這些內容雖然誇張,但效果很大。
從選舉數據也能看出來。2018年,希盟大概拿到25%的馬來票,2022年更慘,估計八成馬來票流向巫統或者國盟。相對地,華人選民裡有95%支持希盟。這樣的數據說明,馬來和華人對行動黨的態度,幾乎是兩個極端。
當然,行動黨不是沒有努力。陸兆福上任之後,刻意低調,跑到巫統總部去講話,強調希盟裡面馬來議員比華人議員多,行動黨不可能主導。他們也開始提拔更多馬來年輕領袖,希望慢慢改變印象。但要扭轉幾十年的歷史和刻板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那麼行動黨有沒有可能轉變這種困境呢?其實就和我昨晚那集關於華社為何抗拒伊斯蘭黨的原因一樣,在政治上要做到 “既要又要”真的非常非常困難。連在政治上玩的那麼溜的馬來政客都沒有辦法,所以除非有一些很意外的事情發生,不然這件事還是很難發生。
總結來看,馬來選民對行動黨的抗拒,來自幾個層次:歷史的創傷,像五一三事件;政策理念的差異,像NEP和特權制度;宗教文化上的隔閡,行動黨的世俗立場和PAS的伊斯蘭化完全對立;還有長年媒體和社交平台的宣傳,這些一點一滴都強化了不信任。行動黨今天再怎麼低調,再怎麼想修補,馬來選民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願意跨過這道心理障礙。
觀眾朋友們,你覺得馬來選民對行動黨的抗拒,是出於現實的顧慮,還是政治宣傳造成的結果?你可以留言給我一個簡單的答案:A. 是現實顧慮,B. 是政治宣傳,C. 兩者都有,D. 其他原因。這樣的互動,我也能看到大家的想法。
如果你覺得這支影片有幫助,請記得訂閱、分享和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議題。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