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時代崛起,從印尼騷亂到美國大選, 馬來西亞準備好了嗎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我們來談 TikTok。這個應用程序相信大家都對它不陌生,雖然沒有在用它,但是多多少少你也聽過抖音,直播帶貨。那麼從 Facebook 到 TikTok ,這場轉變意味著什麼?它又會怎麼影響馬來西亞未來的政治格局?

先讓我們回到 2008至2018年。那十年間,希盟能夠突破國陣的壟斷,靠的不只是街頭運動和改革口號,而是社交媒體,特別是 Facebook。那時候,主流媒體幾乎完全被政府控制,反對黨的聲音很難進入電視台或報紙。但 Facebook 打開了一個新窗口。記得嗎?從末沙布的短片,到馬哈迪、林冠英的文宣,再到無數民間自製的圖片和影片,都透過 Facebook 被瘋狂轉傳。這就是當時的「Facebook 政治時代」。它的力量在於突破封鎖,讓在野黨第一次能直接接觸選民,繞過傳統媒體的把關。

那時候的氛圍很特別,因為 Facebook 不只是政治宣傳工具,它還是一個社群動員的場域。許多人會在 Facebook 上發起募款、動員義工、組織拉票活動。那是一種「草根數位政治」的模式。很多年輕人第一次參與政治,就是因為他們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個呼籲,然後決定走上街頭、參與競選。這種經驗讓人印象深刻,也改寫了馬來西亞的政治史。

不過,風水輪流轉。短短幾年後,Facebook 的主力用戶群逐漸老化,年輕人開始轉戰 TikTok。今天如果你問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Facebook 對他來說可能就是「父母輩」的平台。他們要的是更快、更短、更直接的內容,而 TikTok 正好滿足了這個需求。這也是為什麼 TikTok 已經取代 Facebook,成為下一場大選真正的戰場。

印尼的例子非常值得我們警惕。八月的時候,因為議員在國會跳舞、民眾對制度不滿,加上警方鎮壓引爆怒火,印尼爆發全國性騷亂。你知道第一時間傳播現場的不是 CNN,也不是 Kompas,而是 TikTok 直播。群眾拿著手機直接開播,喊口號、直播衝突,畫面在幾分鐘內傳遍全國。政府最後不得不緊急出手,暫停 TikTok 的直播功能,因為它已經成為群眾動員的核心工具。這就是所謂的「TikTok 政治」——不是政客的演講主導輿論,而是群眾的即時直播塑造現場氛圍。

美國的情況更清楚。去年大選期間,TikTok 算法主導了年輕人的政治討論。拜登、川普陣營都不得不想辦法透過 TikTok 傳訊息,因為他們發現,傳統競選廣告在年輕人那裡根本沒效。川普第一次的任期時甚至一度揚言要全面封殺 TikTok,理由是「國安威脅」,但是在去年的競選,又靠著TikTok的傳播力獲得了大量年輕選民的支持。這就是矛盾:政治人物競選時需要 TikTok 去接觸選民,掌握權力以後,又害怕 TikTok 的輿論讓政府陷入困境。

事實上,在上一次的大選裡,國盟已經率先把 TikTok 發揮到極致。尤其是伊斯蘭黨的傳教士,他們透過 TikTok 直播,把宗教說教和政治宣傳結合在一起,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觀看。這種「宗教 + TikTok」的組合,成為國盟搶下青年選票的秘密武器。這說明一個現實:誰能夠掌握 TikTok,誰就能在年輕族群中佔上風。

除了政治,TikTok 還有一個特點讓其他平台難以匹敵,那就是它的帶貨和打賞機制。很多年輕人一邊刷 TikTok,一邊下單買東西,甚至在直播裡直接打賞。這讓內容創作者更有動力投入 TikTok,因為它不只是傳播聲音的平台,更是一個能實現「流量變現」的舞台。這也是為什麼 TikTok 的生態比 Facebook 更蓬勃,因為錢流動得更快,創作者的積極性更高。

我們再把視野放大。歐盟推行《數位服務法》,要求 TikTok 必須透明演算法,還要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法國、荷蘭甚至直接表態,要防止 TikTok 被外國勢力操縱。換句話說,歐盟並不是要全面封禁 TikTok,而是要馴服它,讓它乖乖在歐洲規則下運作。這種「以規範取代封鎖」的思路,可能比單純封禁更實際。

印度的情況更極端。2020 年中印邊境衝突爆發後,印度政府乾脆一刀切,全面封禁 TikTok。理由是國家安全,但實際上更多是政治動作。結果呢?數以百萬計的 TikTok 用戶和小商家瞬間失去了主要平台。印度本土試圖推出替代品,但都沒有成功。這說明了 TikTok 的文化滲透力有多深:一旦消失,沒有人能立即取代。印度政府雖然封了 TikTok,但也因此失去了和年輕世代直接互動的一個主要管道。

中國大陸的情況更有趣。你可能以為 TikTok 在中國也能用,但事實上,中國境內的是「抖音」,跟 TikTok 是兩個版本。抖音受到嚴格監管,甚至有「青少年模式」,每天只能看 40 分鐘,晚上 10 點到早上 6 點還會強制下線。中國共產黨是操作輿論和宣傳的高手,也是世界上最早控制網路輿論的國家,所以他們很清楚,這東西如果不加限制,會對年輕人、甚至社會穩定造成影響。

回到馬來西亞的政黨策略。事實上,希盟就是靠 Facebook 起家的。當年透過短片和圖片突破媒體封鎖,才打開通往布城的道路。但如果他們還停留在 Facebook 時代,下一場選舉就會被淘汰。國陣和巫統的傳統基層固然重要,但在 TikTok 戰場上,年輕人的情緒才是勝負關鍵。事實上,你已經可以看到各大政黨在 TikTok 上開設帳號,競相拍短片、做直播。無論是宣傳政策、批評對手,甚至是搞笑的自嘲影片,都成為新的競選武器。

而且不要忘了,TikTok 的使用者結構也影響著它的政治角色。那就是年輕人佔多數,他們的價值觀、焦慮、夢想,都會透過 TikTok 集體展現出來。這跟 Facebook 上的「叔叔阿姨政治」完全不同。在Facebook 上,我們比較習慣用文字和圖片作為情緒傳遞媒介,但是在 TikTok 上主打的就是聲色俱全的短影片,兩者能夠傳遞訊息或許不相上下,但是在情緒的傳遞上卻是降維的打擊。

從報紙到電視,再到 Facebook,如今是 TikTok,我們其實見證的是一個更長遠的趨勢:每一次媒體的轉型,都是一次民主化的再分配。報紙時代,話語權掌握在菁英手裡;電視時代,政府能透過牌照控制資訊;Facebook 時代,反對聲音突破封鎖;到了 TikTok,群眾自己成為媒體,政治的宣傳力量徹底去中心化。這條路並不完美,甚至危險,但它提醒我們:民主不是靜止的,它會隨著科技而演變。

留言告訴我你的看法。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分享有價值,記得按讚、分享、訂閱,支持,我是李偉康,感謝你的收看, 我們下個影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