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Kasih系統首日崩潰,政府還要重複多少次錯誤?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要談的,是一場讓人民又期待又失望的公共政策執行案例——政府在國慶日首度發放的 SARA 愛心援助金,首日竟然因為 MyKasih 系統全面當機而陷入混亂。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小故障,而是一次把制度缺陷攤在陽光下的集體翻車。

先還原一下現場。8月31日一早,超市和便利店人潮洶湧,大家推著滿滿的手推車,準備用這100令吉援助金買米買油。結果刷卡無法使用,系統不是延遲就是癱瘓。有人排了兩個小時最後空手而回,有老人家甚至坐在地上等候。這一幕幕,讓原本應該減輕壓力的補貼政策,瞬間變成了社會的笑話。

財政部和 MyKasih 基金會急忙出來道歉,說是需求量太大,超乎預期。但問題是:難道政府事前不知道會有2000多萬人同時想用這筆錢嗎?難道沒有人做壓力測試?難道沒想到國慶日放假,大家更可能集中採購?這種「無法預料」的理由,根本說不過去。說白了,就是準備不足。

更讓人憤怒的是,這不是第一次我們看到「宣布政策很漂亮,執行卻是一團糟」。從 e-Tunai Rakyat 到 ePemula,從疫情時期的補貼網站崩潰,到今天的 MyKasih 系統當機,這些年我們一次次重複同樣的錯誤。問題不在於科技,而在於治理心態:政府常常以為宣布就等於完成,卻忽視了「最後一哩路」的執行力。

對比國際案例,就更顯得馬來西亞的落後。印度的 c UPI 支付平台,一天能處理三億筆交易,因為他們早早就採用了雲端分流與開放 API,確保系統能承受極端壓力。台灣的 三倍券,雖然初期有爭議,但靠著分批預載入和銀行、超商協同,最終超過九成民眾順利領取使用。韓國的災害援助金,則直接用身份證尾號分流,避免大家同一天湧入。新加坡更是乾脆把錢直接打入銀行帳戶,系統負擔小得多,透明度也高得多。

反觀馬來西亞,政府要發100令吉,卻搞得像全民大災難。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文化問題。因為當權者的心態,永遠是「先宣布,後處理」,甚至覺得「反正人民會忍耐」,所以沒有把「穩定執行」當成政治責任。結果是什麼?人民的信任一次次被消耗。每一次系統當機,都是對政府公信力的一次扣分。

要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很清楚。第一,要有 分批發放 的制度設計,別再讓全國人同一天湧上來。第二,要有 技術升級,把伺服器和雲端承載能力真正建起來。第三,要有 零售端的緩衝機制,像 Visa 和 MasterCard 那樣允許離線緩存,避免交易現場卡死。第四,要有 透明即時的溝通平台,告訴民眾系統狀態,避免謠言和混亂。這些不是火箭科技,而是治理誠意的體現。

最後我想說,政策不是口號。100令吉的補貼本來是讓人民高高興興購物的事情,卻因為制度無能變成全民的笑話。馬來西亞要走向一個真正以人民為本的國家,就必須學會一個道理:施政的價值,不在於你宣布了多少,而在於你能不能讓人民真正、順利、平穩地得到應得的資源。這一點,我們還差得遠。

感謝你的收看,我是李偉康, 我們下個影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