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逼迫母親走投無路,讓她們只有三十秒的倒數來反悔,把孩子放進棄嬰艙,從此骨肉分離,我們能不能承受這樣的重量?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張吉安的最新電影《搖籃凡世》。這部電影上映的場次已經不多了,請大家把握最後的機會,在這個星期內一定要去觀賞,不要錯過這麼優秀的一部馬來西亞作品。如果你看了以後是不是有一些地方看不懂?希望這支影片能解讀你的疑惑。
在正式進入電影之前,我先跟大家說一下「棄嬰艙」這個東西。所謂棄嬰艙,就是一個專門設計的保護艙,讓無力撫養新生兒的母親,可以匿名把孩子放進去。艙門關上三十秒後,機制啟動,孩子就會被轉送到醫院或收容單位。理論上,它的出現是為了減少棄嬰被丟棄在垃圾桶、公共廁所的悲劇。但同時,它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這是社會保障的補救措施,也有人批評它是在默許「棄養」,甚至是在替父權和宗教製造的壓迫擦屁股。馬來西亞也有過討論,但因為保守社會氛圍,這始終是難以啟齒的議題。
《搖籃凡世》其實是張吉安的第三部大銀幕作品,前面兩部是《南巫》和《五月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三部電影的片名都是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下一部會不會變成五個字呢?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導演有意為之,但挺有趣的。中文片名強調「搖籃」和「凡世」,很在地,很直觀。但英文片名卻是 *Pavane for an infant*——為嬰孩奏的帕凡舞曲。帕凡舞是一種慢板的舞曲,常常被用來悼念死者。這就讓電影整體的氛圍更沉重:這不是一首搖籃曲,而是一首安魂曲,導演利用藝術和隱喻來表達悲傷與無奈。
電影裡有三場大場面的遊行或儀式,分別代表馬來西亞的三大種族。開場是華人的游神,接著是米南加保人為女孩出生舉辦的宴會,最後是印度同胞的孔雀舞遊行。這樣的設計,本身就很巧妙,因為它告訴觀眾,無論你是什麼族群,生命的誕生和女性的困境,都是共通的。特別一提的是華人游神的場景是在Rawang萬撓拍攝的,Rawang的朋友可以特別注意。但這裡有個細節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最後出現的花車上沒有乩童?仔細看,上面的女生正在快樂地跳Jisoo的手花舞。導演要說的是:當沒有神明附體的時候,女人反而可以活得更自在。
你可能會問:怎麼敢把乩童、神明拿來拍?這不是很冒犯嗎?一般人不敢碰這題材,因為宗教是敏感又禁忌的。但張吉安從小就是在神壇長大的,他自己就說,敢拿神明開玩笑的人不多,但他因為從小和神明為伴,所以才敢一次次把神明當成創作的素材。這也是他的獨特之處。
有一個鏡頭,導演給了蝸牛特寫。這不是隨便拍的,因為蝸牛是雌雄同體,可以同時是公也同時是母。這個鏡頭,其實是在呼應後面那個有雙性器官的嬰孩。在大自然裡,雌雄同體是正常的,但在宗教和父權社會裡,卻被視為不祥。比如大馬的網紅諾薩迦,天生雙性人,選擇了女兒身,事業做得有聲有色,但卻因為穿女性祈禱服,被依照伊斯蘭刑法起訴。自然不覺得奇怪,但人類社會卻貼上了「禁忌」的標籤。這就是導演要揭露的矛盾。
你可能有注意到,有一隻出現在片中的手,其實是導演張吉安自己的手。這不是彩蛋,而是象徵。那隻手就是馬來西亞電檢局和政府的「黑手」,隨時能伸進來干預創作,掐住藝術家的喉嚨。
米南加保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母系民族,女人在家族中擁有繼承權和決定權。但導演把這樣的母系宴會,放在父權社會的壓力背景裡,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原本有過母系的傳統,但今天女性卻被壓到抬不起頭。導演要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女人也有統御的能力。在這裡特別提一下, 大家熟悉的前首相夫人 Datin Sri Rosmah, 也是米南加保族的。她在2014年獲得印尼米南加保族頒賜的女性最高榮譽封號,表揚她對米南加保的貢獻和提升族裔的毅力,她也因此被尊稱為米南加保皇室的至尊公主。所以大家明白為什麼納吉那麼「尊敬」她呀。
電影裡雖然沒有真神明,如果大家有注意到的話請留言告訴我,但卻有真幽靈。比如屋頂上的三個「鬼仔」,還有辦公室燈光閃爍,那些都是鬼仔在作弄麗心。所以她才會往屋頂拋「肚臍餅」。還有屋頂上的女鬼,那其實是麗心的「心結」。或許她曾經想過墮胎,所以這場戲是她的夢境,接著就是她在醫院驚醒的鏡頭。這些細節是導演把內心創傷轉化成影像的表現。
很多人都在問:麗心和小曼最後在一起了嗎?我的看法是——是的。電影裡有幾個細節暗示了這層關係比如麗心把自己家的鑰匙交給小曼、在醫院幫她付醫藥費、抱著她說「以後有我在」。更重要的是,麗心願意冒險去拍乩童的犯罪證據,因為她要為心愛的人討回公道。在馬來西亞保守的氛圍下,張吉安很巧妙地「埋藏」了一段女女之情,還能在電檢局眼皮底下過關,這是很高明的手法啊。
電影中還出現了一幅阿拉伯文的伊斯蘭書法:「天堂在母親的腳下」。這是一句先知的聖訓,意思是孝敬母親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導演把這句話放進電影,正好形成一種強烈的諷刺:在理想裡,母親應該被尊崇到最高地位;但在現實裡,母親卻常常被迫在父權與社會壓力下犧牲,甚至被迫把孩子放進棄嬰艙。天堂在母親腳下,但母親的腳步卻被鐐銬束縛。這就是張吉安一貫的風格用宗教語言反轉社會現實。
說到演員,我要特別提到袁富華真的太好戲了。大家可能不知道,你早就看過他演的戲了,他就是在星爺-周星馳《喜劇之王》裡那個大喊「你唔係外賣仔!」的黑幫頭目。但最近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周處除三害》裡演的「香港仔」。那個角色真的是驚艷全場。這次在《搖籃凡世》,他演活了乩童神棍,有霸氣又有些邪氣,如果導演多給他一點戲份就更好了。
另外,導演也在戲裡諷刺華人社群的自我矮化,比如市集那場戲,華人嚴厲斥責麗心不要在穆斯林面前吃東西,但在後面卻揭示穆斯林根本一點也不在意。這正是我們社會的縮影: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矮化自己。
最後一場戲,三位不同族群的女性,因為孩子的問題而面對同樣的煩惱和徬徨。畫面裡沒有男人。導演要說的是,無論馬來、華人、印度人,母親的痛苦和無助是一樣的。這是普世的母性經驗。當父權的掌控消失,留下的才是最真實的人性。這個結局,不只是三個母親的畫面,而是一面鏡子,照出整個社會的現實面。
而在影片的最後,導演甚至引用了《金剛經》中的一句話:「凡有所相,皆是虛妄」。這是一種佛家對世間相的洞察:我們看到的一切形相,不過是暫時的幻象。導演透過這句經文提醒觀眾,無論是宗教的權威、社會的規訓,還是父權的壓力,本質上都只是人為的框架。真正存在並值得珍惜的,是母親與孩子之間那份真實的感情。
最後,再次呼籲大家把握最後的機會,在這個星期內去戲院觀賞《搖籃凡世》,不要錯過這樣一部難得的馬來西亞佳作。最後再次戴個頭盔,以上的感謝完全是我自己的個人解讀,不代表導演或者官方的看法, 如果你也有其他的感想和意見, 或者其他不明白的地方呢? 歡迎在留言區一起交流。
如果你覺得這支影片有啟發,請訂閱、分享、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這樣的電影,值得我們一次、兩次,甚至更多次去細細品味。我是李偉康,感謝你的收看,我們下個影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