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到美容都收SST!馬來西亞中產階級正被收割

你有沒有發現,你今天去買顆蘋果,剪頭髮、做個指甲、都被默默加了幾塊錢。這不是你生活品質變高,是政府開始對中產階級下手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場你以為事不關己、其實跑不掉的加稅行動。

大家好,我是李偉康。今天是6月12日星期四。現在的馬來西亞,不管你是不是T20,只要你住在城市、過著最基本的生活,你就逃不掉這一波稅收的影響。從七月開始,政府要全面擴大服務税,銷售稅也就是SST的徵收範圍,原本6%的服務稅直接升到8%,涵蓋的範圍從租賃 zu lin、金融、私人醫療、美容美髮,甚至高端教育統統跑不掉。

還有奢侈的食品比如帝王蟹、松露、進口水果,也開始課銷售稅5%至10%。講白一點,就是以前免稅的東西,現在很多都要課稅了。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清單,我們就來看看新增納入服務稅的六大服務領域以及他們的稅率。

第一. 租賃zu lin 和出租服務:課徵8%服務稅,但是會豁免住宅租賃、閱讀刊物,以及年租金收入低於50萬令吉的中小微企業。第二.建築服務:每年營業額超過150萬令吉的承包商,全部都要乖乖給6%的服務税。但是住宅建築工程和公共設施工程還是免稅的。

第三.是基於手續費或佣金金融服務,比如一般的股票經紀、保險經紀等等收取佣金的金融中介服務將被徵收8%服務稅,不過基本銀行業務、個人儲蓄、貸款,外匯收入和資本市場服等基礎金融交易不受影響 依然是免稅。第四.私人醫療保健服務:對外國公民的私人醫療服務徵收6%服務稅,但大馬公民在所有醫療類別-包括傳統中醫和輔助醫療還是免稅,確保本國居民就醫負擔不會增加。

第五.私立教育服務:對高端私立學校比如學費每名學生每年超過6萬令吉以及非公民的高等教育徵收6%服務稅,本國公民無論中小學或高等教育還是能夠得到豁免。

第六.這個影響到各位女觀眾呀,就是美容及個人護理服務:如醫美、美容護膚、美髮、美甲、纖體瘦身等,如果商家每年營業額超過50萬令吉,則需要繳納8%的服務稅。而小型理髮店或美容院營業額如果沒有達到門檻的話則不需要徵稅。

從以上可以籠統的看出,這次稅收局的刀法很精準,就是要瞄準中產或以上的開銷和企業來開刀的。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這個時候要加稅?是不是政府沒錢了?答案是——對,的確是沒錢了。疫情幾年開了太多支票,補貼、振興、還債,一大堆帳單要等著結。馬來西亞的財政赤字過去幾年都在5%以上,債務佔GDP比重高達65%上下,已經快頂到法定上限了。65%是什麼概念?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家庭每年的收入是10萬塊,現在已經欠了6萬5千的卡債還在滾利息,而且每年還在繼續刷,大家可以想像是多麼危險了吧。我們的稅收只佔GDP的12%左右,遠遠低於亞洲國家的平均。所以你說政府是為了什麼加稅?說白了就是為了要補洞。

但問題來了——這些稅會不會轉嫁到我們身上?尤其是我們這些不上不下的中產階級。答案是:會,而且正在發生中。以後去美容院、做指甲、理髮、租車、做投資,只要服務商收入超過門檻,你和我都要多給8%的稅。買進口蘋果、橙子、葡萄?也開始加稅了。雖然政府強調基本生活用品像米、麵包、醫藥還是免稅,可是你試試看少吃水果、不剪頭髮、不理財,很難吧?這就是中產階級的尷尬—看起來很光鮮,但卻是憋得最辛苦的一群。

而且更麻煩的是,這些稅會一層一層地傳導。服務稅不能像GST那樣抵扣,今天建築商被課稅,明天你辦公室裝修就漲價;金融業被課稅,後天你的理財手續費也會跟著變貴。政府說要減赤字、要強化財政體質,我完全同意,這是必要的事,但說實話,最怕的是政府又要人民掏錢,又不願意自己節流。打個比喻,比如普遍在華人的社群裡,就對政府花大錢援助巴勒斯坦的災民這件事很有意見。

這一次政府的策略是「選擇性加稅」,刀法非常精準地打在中產階級的痛點上。低收入群體的補貼繼續發,富豪的資本夠厚沒感覺,只有你我這種剛剛好會用到美容服務、會買進口水果、有一點點儲蓄想投資的中產階級,變成徵稅新寵。你說這像不像薛丁格的納稅人?收入時是高收入、補貼時變高收入不合格、加稅時又剛好夠資格被打。最諷刺的是,政府還會講「這些稅不會影響多數人」,講得好像你被影響了就是少數、是特別、是例外。但你看看KL的街上、PJ的Mall、有多少人去做facial、剪頭髮、吃進口水果?那不是基本需求,是城市生活的現實。難道活得有一點品質,就該被當作提款機?

而在政府的官方說法裡,這套改革是MADANI經濟框架的一部分,要建設「有責任感的財政」,講得很漂亮,但如果你沒有同時展現節流、刪掉不必要的開支、清算過去的浪費,那這種加稅只是換湯不換藥。如果每次只問人民拿錢,不問政府自己浪費了多少,那就不是制度,而是轉嫁。

中產階級雖然沉默,但不是好欺負。他們繳最多的稅、拿最少的補貼、發最小的聲音,但也是社會真正穩定的骨幹。你今天讓這群人開始質疑制度的公平性、覺得付出沒有回報,那就不單是政策失敗,而是治理的危機。

所以,與其說政府要不要加稅,我覺得應該問的是:政府到底準備好「被問責」了嗎?你要我們多交錢,那我們也要知道——你砍了哪個部長的旅游費?取消了哪一個沒用的白象計劃?懲罰了哪一個亂花錢的官員?如果這些你都沒做,那這不是加稅,是“割韭菜”,是一種不對等的交換。

至於政府要如何讓這次加税的政治衝擊減到最少, 我會在下一步影片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希望在我的影片裡除了批評監督,也能給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請各位觀眾點擊一下訂閱按鈕,那麼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發佈新影片的通知。

你覺得這次加稅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一塊? A:美容美髮等生活服務變貴了 B:買進口水果、比如蘋果,牛油果或葡萄,食品等開始被課稅了 C:孩子的教育費變貴了 D:以上全部都中了!

留言寫下你的選項ABC或D,讓我知道你是哪一型的受害者,也歡迎補充你身邊發現的漲價實例。同時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其他的看法。請大家分享、轉發這支影片,讓更多人知道——新稅不只是數字的調整,它是我們荷包的真實故事。我是李偉康,我们下集見。